LOGO

软陶手作简介

来自主题:软陶


软陶又叫塑泥,源于欧洲,80年代台湾引进翻译是软陶,90年代大陆引进翻译是塑泥,意为塑料的泥。它并不是陶土类,是一种PVC人工低温聚合材料,看似橡皮泥,实质接近塑料,有比较生动的造型能力,是专业雕塑材料之一。

image

软陶的兴起缘于二战以后,从那时起,欧洲人就开始玩这种低温聚合粘土了,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大约在1980年代,最初流行是在台湾地区。“软陶”这个称谓就是沿袭了台湾的叫法。

20世纪30年代,当德国雕塑家创造这种材料时,由于它是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图样像千万种花一样缤纷灿烂,软陶的多变特性,又成为启发创造思考、培养文化气质的教材,可充分满足人类的创造欲望,很快便风靡了整个欧洲地区后来传进美、日。直到今天,软陶仍是手艺界DIY的最爱。不同颜色的土可以聚合、塑造成各种千变万化的图样和形状。

image

软陶(polymerclay)是一个新的专有名词。但我们把它拆开:“软”、“陶”、“polymer(聚合物)” 、“clay( 陶土,粘土)”,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东西。

image

其实,软陶是聚合物(聚氯乙烯PVC)和无机填料混合而成的一种复合物,因其性能(烘烤前柔软,烘烤后坚硬)和陶土相似,故命名为polymerclay(聚合物陶土),也有叫polymerclay soft (陶泥)的。当然,软陶的组成还包括软化剂(化学名“增塑剂plastifier”)、稳定剂stabliser(或抗氧剂antioxidant)、润滑剂lubricator及着色剂dyestuff和固色剂dye-fixing agent等等。

聚氯乙烯和无机填料是软陶的主要组成。

制作方法

揉土
揉土是软陶制作的必要工序,其目的是把未经加工的软陶材料揉制均匀,使材料的内部密度加大,减少裂痕与气泡的存在。揉制“成熟”的软陶材料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都会得心应手。
造型
软陶制作的重要过程是造型。作品的成功与否有一大半是看制作者是否会创造出美丽的想象。简单的软陶制作不外乎以下几种造型,如球形、鼓形、方形、水滴形、柱形、弯柱形等等。
配色
软陶的配色是一个关键问题。有些作品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色彩的调配。你如果想创造出更加丰富或独特的色彩,都需要利用现有的不同色彩的软陶材料调配。最主要的首先要了解三原色之间的关系。红、黄、蓝这三色是色彩的基本,由这三色可以混合出其他许多色彩。混合出的色彩加入其他的色彩还可以混合出更加丰富的颜色。
质感
为了使软陶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可以利用其他的物体为工具,将软陶制作出完全不同的质感。如利用各种粗细不等的针、管、纱窗布、树叶、牙刷、梳子等等,尽您所想象,开发出各种不同的质感,使您的作品更加丰富

image

调色方法

一般市售的软陶,就已经有数十种颜色,但是在制作软陶作品时,若能将原有的颜色加以调合,可以使作品的颜色看起来更鲜活。
软陶的调色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把握几个基本的原则,就可以调出自己想要的颜色。
三色图
依照上图三原色混合法则,就可以掌握调色的大方向。
实际调色的比例,浅色比深色的比例要大很多。例如:黑+白=灰,则黑色只要很少量,就可以使很大一块的白色软陶土调成灰色;若是红+白=粉红色,以1∶4 的比例来调合,而用暗红色取代红色来调相同的色彩,暗红色可能只需原本红色1/4的份量。
除了三原色之外,加入适量的黑或白色,可使原本鲜艳的色彩变得沉稳或粉嫩。其实第一次调色时,不一定能马上调出自己想要的色彩,但是只要多多尝试累积经验,更甚而每次调色都把颜色和比例做简单的笔记记录下来,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很短时间内,马上就能成为软陶调色的高手。
注:咖啡色调色方法为红+黄+黑,其中调色量为:黄色>红色>黑色。具体偏色如何可以自己尝试,通常我们要调出想要的颜色,越浅的泥需要得越多,越深的越少。

image

烘烤方式

定型方法
软陶作品在造型完成之后,都必须经过烘烤箱烘烤,此过程对于软陶作品有直接的影响。


一、水煮定型法:(适用于没有烤箱的初学者)
将软陶作品放入冷水(最好使用纯净水,因为自来水中含有碳酸钙,会使作品表面“结垢”影响美观)中,温火加热直至开锅,并保持此状态10-20分钟(视作品大小而定),关火后,带水捞出或等水温自然冷却后,再将作品捞出(注:定型全过程一定要使用文火,一定要让陶泥有一个缓慢升温或降温的过程,大火会导致物品因内外温差过大而裂开哟)。若一次定型硬度不理想,可再重复一次或几次,直到达到满意效果为止,(但要注意要等完全冷却后再投入冷水中二次定型哟!)
二、烘烤定型法:(属最适合软陶的定型方法之一,省时省力效果佳!)
将要定型的软陶作品放入烤箱中,设置烘烤温度为110-150摄氏度,烘烤5-10分钟(视作品大小而定)(温度不宜超过170度),烘烤后,不要立即打开炉门,等炉温自然降至室温时再将作品取出(中途可随时间推移慢慢开小缝散热)。(注:如烘烤后立刻打开炉门,冷空气迅速进入炉内,会造成作品因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开裂,所以一定要遵循“缓慢升温或降温”的原则。)

时间因素
烘烤软陶作品要有足够的烘烤时间,否则作品无法烘烤完全,导致表面易破裂变形。原则上1/4英寸(约6.4mm)的厚度需烘烤15分钟, 1/2英口寸(约12.7mm)的厚度需烘烤30分钟。一般来说,较硬的土需较长的烘烤时间;较软的土需较短的烘烤时间。必须特别注意的是烘烤时间是指从烤箱达到预定温度之后到烘烤结束的这段时间。若未事先将烤箱预热,则烘烤时间要再加上预热时间才是正确的烘烤时间。(一般烤箱预热需十分钟)。建议读者将不同大小厚薄的作品分类,把相同厚薄的作品放在一起烤;制作大形软陶作品时,最好能将内胚先以铝箔作好,以减薄作品的真正厚度,缩短烘烤时间。
温度因素
烘烤软陶作品要有适当的烘烤温度,若温度太低作品无法达到理想的硬度及弹性,容易破损;温度太高会导致作品表面焦黑或甚至融化变形。所有的软陶作品烘烤温度都是130 ℃/275℉,不能超过145 ℃。建议读者在烘烤软陶作品时,垫一块磁砖或玻璃片(不能铺铝箔),在快烘烤好之前5分钟,将温度稍微调高,利用此短时间稍高温的烘烤方式,可使软陶作品表面微泛起油亮光泽。若以此方式重复烘烤,效果会更好。


制作要领

1. 在操作软陶制作前,要用肥皂洗净双手,并净工作台面,以免尘土或污物粘附到软陶材料上。
2. 如果软陶材料不佳,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粘手或粘台面现象。此时可以使用日常的护肤乳清洗手和台面,达到防止粘连的目的。
3. 制作中如使用模具,可以在模具中撒些爽身粉,以免材料与模具粘连。
4. 在操作不同色彩的软陶材料时,需要重新清洗双手及工作台面,以免不同色彩相混,影响美观。
5. 软陶材料在未经烤制前,无论是未揉制的或是已揉塑制好的,都要用保鲜膜包裹保存,以免粘上灰尘或干燥。
6. 冬天天冷时,软陶材料会变硬,揉制时较费力,可以人为的对其加温,如用温水浸泡或用手心加热。
7. 夏天温度太高时,软陶材料容易变软,捏制时不易成型。此时可用冷水或冷毛巾降低手心温度,或将软陶材料放置一段时间,等其变硬再使用。
8. 烘烤软陶时,烤箱温度切勿超过150摄氏度,以免发生烤焦现象。炉温最好控制在100~120摄氏度为宜。
9. 烤制时间设定要视其作品的大小、薄厚而定。对于过大过厚的作品,一次烤制不满意,仍可以烤制两次、三次,直至满意为止。但对于又薄又又小的作品,烤制焦煳后则不可以挽回。因此,针对不同的作品放置的位置要特别注意烤箱的温度与时间的设定。
10. 烤制时作品放置的位置要四面无碍,切勿将作品碰触到烤箱的壁面,同时也要注意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11. 不要在烤制刚刚完成后立即开箱取物,应有几分钟的散热时间,以防作品突然遇冷爆裂。
12. 软陶工艺操作完成以后,要认真清洗双手,以免残留物留在手上。以为软陶材料毕竟是化学物质,请您注意饮食安全。



在微信里访问本页
请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