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饭
它的读法近似英语“love”的发音,和粤语的“立”同音,民间流传着因为新加坡币用海南话是念lap纸,至于有何缘故也无从查起。笠的形状与粽子较为相似,呈枕头状。作为一种传统食物,它带有着吉祥与平安的美好祝愿。
文昌、琼海一带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在早之前,华侨回乡之时,亲戚好友都会带上笠前去拜访和祝贺,因为华侨在外闯荡打拼,挣了很多钱回家造福乡民,所以送笠也是祝愿他们更加富有,在外一帆风顺、平平安安。后来这一寓意延伸的范围更广,在新家入宅、砌灶、生日、婚庆、闰年闰月祭拜先祖时都会呈上大小不一的笠,祈求着安居乐业,消灾祛霉运。
笠的传统制法简便,先将大米淘洗干净晾干,等的过程中用油、蒜茸、姜末爆锅,加入虾米炒香,再放入大米翻炒至半熟,再加入到用野菠萝叶或椰树叶编织而成的壳里(米约占壳的2/3),最后放入锅里用清水煮熟,笠壳膨胀圆满,带点油味、带点叶子的清香味,很是美味,闻着都能饱腹。
别看制作工艺简易,如果在熬制的过程中火候掌控不到位,煮出来的米饭就略硬或软透,口感会相差很多。在之前,笠的编织也只有当地的居民才懂操弄,这是一门纯手工的技艺,机器无可替代。
老一辈的人说,笠是他们出海打渔时最宝贵的佳肴,只要不解开外壳,放置的时间就能延长,也不会变味。吃笠时,要将外围的笠叶一条条解开,我们把这一吃法称为“解套”,预示着不仅解除了财务危机,还摆脱了疾病的困扰。
就好比生日当天要亲手剥鸡蛋壳,在新的一年能无病无灾,顺顺利利。在文昌地区,会煮“红鸡蛋”来搭配笠,“解套”+“脱壳”,也就是祈福消灾,有幸福平安之愿,但是搭配咸鸭蛋会更美味。虽然知道这只是心理暗示,但代代相承至今,不免会起到正面的鼓舞作用。
笠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白米,另一款是添加了肉、虾米等馅料。因为现在的生活变好了,人们会在米粒里面加上蛋黄和五花肉,丰富味蕾。文昌地区普遍以前者为主,而琼海一带两者都存有,煮熟的笠一般一个约有半斤重。
为了减轻重量和方便携带,人们制作了小巧的笠,一人食用的分量,有的是三角形,有的则是菱形;小孩子不愿意吃饭,于是鸭姆形的笠应运而出,在逗乐孩子的同时还能进食,但无论编织成何种形状,编“笠壳”时一定要留好收口的笠叶。虽然这只是一道简朴的舌尖美味,但在朴素的乡民手上,能变出不同花样,但寓意始终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