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达教学法,是一套完全针对学生学习所设计的教学法,真正可以在课堂上长期而稳定、每一堂课都能训练学生自“学”、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归纳、表“达”、写作等等综合多元能力的教学法。透过教师的专业介入,制作以问答题为导向、补充完整资料的讲义(控制学生学习的最佳专注时间,不断切换学习样貌)、透过小组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学习模式、将讲台还给学生、让老师转换成主持人、引导者、课堂设计者,让学习权交还学生。每一堂课、每一种学科都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各种能力、训练学生阅读、思考、表达、写作、判断、分析、应用、创造等综合能力为主。学思达教学的五个步骤“自学、思考、讨论、表达、统整”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历程。一开始非常简单、易学,而且便于复制,同时每一个步骤,又可以让不同学科、不同能力与不同专业的老师,以及不同特质的学生,再各自延伸出不同的高度专业。
学思达真正的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技术的改变。
☀备课是要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是老师怎么教。
学生没有办法自学的原因:第一,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足;第二,老师垄断了知识。老师为什么会上课?因为我们备课了,把我们抄的东西给学生。师生之间的资料是不对等的,老师的资料比学生多,才有办法上课。当学生的资料和我们一样的时候,老师突然不会上课了。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翻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资料和老师的资料是站在同一个水平上。
当我要让学生自学的时候,我永远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他的课本资料够不够。如果不够的话,我要不要帮他补充到他看得懂。如果我不补充到他看得懂,他需要用什么样的工具找到这个答案?他有这个工具吗?第二个,我要花多少时间,训练多少能力?我都要帮学生想好。
所以,我的学生上课,可以用参考书、教师手册、备课用书,还有手机。有时候,我要追求效率,就不要让他查那么久的时间,就用我的专业提供给他。
我的备课不是在课本上抄得密密麻麻,而是做一个讲义,设计各式各样的问答题,让学生可以根据课本、根据讲义,可以自己看得懂,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学思达讲义是教师专业学养的表现(老师必须将学术专业导入学习、用问答题让学生从低阶学习(记忆、理解为主的传统教学)转为高阶学习(应用、分析、评鉴、创造)),以及课堂之间频繁而大量的师生的对话与连结,──这些都是学生之所以能够产生自学、思考、表达之能力的主要成败关键。
我知道学生最佳的专注时间只有15分钟、20分钟,那就把所有的知识点切在15分钟,他可以读完,保持他最佳的专注时间。如果他没有自学能力,我可能让他看三分钟就设计一个问答题,慢慢从三分钟变成四分钟、五分钟一直到20分钟,甚至整节课他都在自学。
学生自学的材料,到底是要在课堂上看还是回家看?如果课堂时间够,而且又能够发挥高效,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课堂上做到。我花了20年,做到了。
☀如何分组才能激活良性竞争
学生有资料和问答题不一定会看,或者看了也不一定找得到答案,那可以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但有小组也不一定讨论,所以要设计一个机制让他们不得不讨论——把分数绑在一起。也就是任意从这个小组抽一个人,这个人就代表全组的分数。分数绑在一起的好处是:程度好的学生就会开始教程度弱的学生,因为他们是命运共同体。
可是我抽到一个学生,万一他不会,他的压力就变得很大,怎么办?我把所有的计分变成正向,抽到就得一分,没有零分和负分,只要被抽到就变成奖励,但满分可以是4分或5分,这个老师可以设定。
学校里头如果没有任何机制,就只有几种情况了:“各位同学,有没有谁来回答?”然后,学生会变成墓碑。当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回答。”你不要太高兴了,因为可能每次都是同样的学生举手回答。当提问变成抽签的形式,每一个人都可能被抽到,每一个人就都会准备。这样才可以在课堂上真正知道学生掌握的状态,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循环。
分组的方式其实千变万化,但是对学思达而言,我们在乎的是“为什么要分组”。第一个,我希望以强的学生带弱的学生;第二,我希望出现合作的关系,同时还出现相互砥砺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正向的压力。我希望学生又合作又竞争,而且不是恶性的竞争。
☀如何设计问题,进入有深度和高度的对话?
学思达讲义的制作,关键核心是用问答题取代选择题。如果只让学生自行阅读,发现问题,老师的专业性就会消失。是否要补充资料、补充哪些资料、设计哪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老师在这方面的专业性应该被公开检验。
问答题的好处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思考。你想训练学生什么能力,就可以设计什么样的问答题。当老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应该想清楚,这个问题到底是要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还是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还是分析、评鉴、创造的能力?
曾经有一个上海的特级教师到台湾讲课,用了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但这个问答式教学方法是什么?就是直接问你问题。比如说: A同学你赞成新加坡的鞭刑吗?赞成吗?那为什么赞成呢?因为这样才不敢犯罪。他接着开始大发议论,很迷人,他学养很好,观点也很好。
但学思达不会这样。我要问学生问题的时候,我得补充资料:第一个,新加坡重视鞭刑;第二个,国际人群、特色组织反对新加坡鞭刑的理由;第三个,新加坡大学调查鞭刑和犯罪力的消长变化关系;第四个,新加坡人民面对鞭刑的看法。然后再问他,请问你赞成鞭刑吗?如果不赞成,你有想出另外一个新的方式,可以取代鞭刑吗?
大家了解两种方式的差异在哪里吗?
现场有人问上海的特级教师:“为什么要讲这么多?”那个特级教师说:“如果我没有诠释这么多,学生没有办法进入深刻的理解。”
知道我怎么回应他?我说:“老师你刚才讲的精彩观点是你自己想出来,还是偷看别人的文章,冒充你的观点?”
是他想出来的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不把原始资料给学生?而是垄断知识,把自己弄得好像学养很好。老师没有专业的给到学生相关背景知识,就要让学生开始对话,学生只能机智应对,没有办法进入深度而且有高度的对话。
学思达并非只是单纯表面字义上的“翻转教学”:即所谓将传统老师单向“教”导授课为主,改为学生自主“学”习而已,而是还藉由教学观念和技术的改变,近一步翻转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速度”,翻转学生的“高低认知目标”。
学思达也不是只单纯一直强调“倾听”和“等待”,而是强调“师生对话”和“专业介入”。上课时,师生表层上是透过对话和学生传递、交流、讨论知识、激荡思考,底层却不断透过对话让师生彼此都伸出内在的连结,连结渴望,相互成长;再经由教师专业涵养的介入、设计、提问与引导,帮助学生进入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多元样貌、高创造力、严肃学习、深刻思考的学习,同时又展现出生意盎然、活泼、满盈生命力及喜乐的迷人学习现场。
学思达教室里的角色翻转
学思达可以训练自学而让学生受益,同时也会反过来让老师受益,让师生共同成长。
原因在于:
1 老师会从课堂上的男、女主角,升格转为主持人、导演与剧本家
老师上课一旦采取单向讲述为主,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变成课堂上的男、女主角,学生的眼光必须全部集中在老师身上,老师成为课堂上动见观瞻的对象,而这也是一般老师畏惧开放教室的主因之一,因为老师并不觉得自己是最佳男女主角,所以压力倍增。
传统单向讲述的老师,课前会不断仔细准备上课内容,强化自己的口说和解释能力(如果还有一点表演能力就更好了),课间就是让自己使出浑身解数、发光发热,好让学生如痴如醉。在这种模式之下,久而久之,老师口才会愈来愈好、能力也会愈来愈强,也许学生的知识量确实增加了,但学生的能力常常是不动如山。
──这样的老师其实很容易被取代,如果补习班的老师教得更好、网络教学影片教得更好,学生就会一窝蜂地往这些教得更好的人靠近。
但是老师一旦升格为导演,相对而言,就不太容易被取代,老师可以引导让学生阅读最专业的观点、观看最好的教学影片、思考最好的问题,让所有的资源都变成我可以调动和运用的教学利器,这样就不用再自己一个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独撑大梁、一人扮唱独角戏,事倍功半,而是万事万物皆为我用,我是导演,我可以选择用、如何用、当然也可以选择不用,主导权在教师手上。
老师转换为导演和剧本家,这个过程很迷人,老师就会开始认真考量课堂的流程、时间的控制、效果的高低、教学工具的使用与切换、学生的反应与反馈……通通都会进入老师的课前规划、筹备。一旦进入课间,老师就直接化身为主持人,实践导演所有的规划与理想,开始和学生展开知识的探索、对话的碰撞、情感的交汇。
老师的位阶提高了,就不容易被取代,因为补习班老师不会这样教书、网络教学影片教得再好、网络资源再丰富、时代再怎么变化、知识再怎么激增,老师都可以拿来成为教材的一部分,只要老师会搭配「问题和补充资料」,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成为老师上课的教材和内容。
实施学思达成功与否,主要是以能否随时开放教室为标准,这一点很奇妙,为什么学思达可以做到?原因就在于,学思达让老师的位置改变,从男女主角升格,在课堂上化身为主持人,即使有要担任男主女角的时间也很短暂(只有在进行统整时),在课前担任课程设计之剧本家与导演,然后把舞台还给学生,把学生训练成最佳男女主角。
2老师会从课本的傀儡,转变成课本的主导者
传统以讲述为主的老师,课本写什么,老师就先设法弄懂这些,然后在课堂上教到学生听懂为止,这个过程基本上就是“理解”层次,而且几乎都会受限在“教科书”本身。老师“理解”了课本知识,再教会学生“理解”。老师除了传递低阶的认知目标(依照布鲁姆的认知六目标而言,而且理解效果还会出现递减),还会变成“课本的傀儡”,课本写什么,老师就教什么。
但是学思达老师面对教科书就有很多可能、很多变化:
首先,老师面对教科书的内容时,除了理解之外,也可以设计问答题让学生进入更高阶的认知目标,让学生可以分析、评鉴、运用、创造。
例如我很敬重的台南教大附小温美玉老师,她分享出来的各种精彩教案,就是以教科书为基础,展开各种高阶认知目标的训练与达成。换句话说,她是教科书的主导者,不是教科书的傀儡,教科书只是她的一个起始点工具。
再者,老师也可以利用“补充资料”的方式,一边搭配着教科书的知识点,除了提供详细注解之外,也可以补充一个到数个与教科书上不同的观点,设计出问题让学生比较,如此便可以训练学生评鉴和分析。
当学生自学速度增快,就可以增加更多教科书之外的额外资料,教科书的重要性也就会慢慢降低。因此,学生能学到比教科书更多的知识、更高阶的认知目标。当然,老师也可以将教科书知识点结合真实世界,设计出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真实运用与创造的训练。
学思达,可以让老师从“教科书的傀儡”,转变成教科书的主导者。唯有老师成为教科书主导者,老师的专业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上。
3老师会从单一讲述,转变成师生频繁对话
传统老师讲述为主,自然就不会在课堂上和学生对话,一有对话通常是出现在闲聊、或者指正学生行为,课堂上大多时候只是充斥着老师一个人的声音,而且整堂课从头到尾都是如此。
学思达刚好相反,课堂上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师生对话为辅,老师和学生之间有频繁的师生对话。对话的原因,在于学思达老师设计问题和讲义给学生,让学生来回答,一方面核对思考成果,另一方面又为了确定学生的思路、确定学生对于细节的掌握程度,所以师生对话时,老师必须拥有稳定的身心状态、平和的应对姿态、灵敏的反应、良好的主持能力、宽广的知识能力。
师生频繁对话的同时,表面上是知识的讨论与交流,但同时在底层又是师生之间情意的连结与交汇,时间一久,连结愈来愈紧密,课堂就会出现一种迷人的教学气氛,课堂就彷彿学生的家庭一般亲切、温暖而动人。
师生对话的同时,也会让老师不断成长。因为老师设计出一个问答题之后,但当学生答出来的答案(千万不能忘了每一个后来的学生都是新世代的小孩,他们生活的世界和思维都是全新的)在老师预设答案之外,而且老师用专业判断之后,觉得比自己预设的答案更好,通常老师很难不激动、不感动,因为学生的答案回过头来开阔了老师的观念和视野,如此一来,师生便会一起成长。
4老师会从「停滞学习状态」走向「终身持续成长」
传统讲述为主的老师大约十年教学会走向成熟,教学热情却可能会下探到谷底。
学思达迷人处就在于,当学思达老师要教学生自学、思考、表达,自己就必须先自学、思考和表达,一旦老师进入自学,设计问答题、制作学思达讲义,老师必然就会搜寻资料、大量阅读、文字注解、创造、思考、设计问题等自学过程;老师要训练学生有高阶认知目标,老师必定也要先拥有高阶认知目标的这些能力。
这些过程都让老师不再只是理解教科书而已,而是主导教科书,而且会展现出教师强大的学术专业、学养、思考力和创造力,并且学思达讲义会随时学生的程度与反应、时代的发展、考试的变化、知识的推陈出新,而不断更新与精进。换句话说,老师也会因为不断修订学思达讲义而持续精进与成长,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内在充满动能和成就感。
成熟的学思达老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热情洋溢”,并且会终身持续成长,都和上述这些结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