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和学生一起读《诗经》目录

来自主题:《诗经》专题

和学生一起读《诗经》目录
(计16万两千字)
序:邹贤敏
第一章、总述: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第一节、缘起
第二节、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
第三节、我们怎么读《诗经》
第四节、阅读《诗经》之后
第二章、“穿越《诗经》的画廊”(王开林语)
第一节、回望两千多年前的爱恨情愁:读《诗经》的爱情诗
(包括:写在前面的话/开题前的思考/学习的操作过程及思考,计10课时)
第二节、遥想两千多年前的战火烽烟:读《诗经》的战争诗(计两课时)
第三节、再现两千多年前的劳动场景:读《诗经》的农事诗(计两课时)
第四节、品味《诗经》中语言和形式的美感(学生自选题)
第五节、对《诗经》研究的老夫子们说“不”(学生自选题)
注:全程学习约用20个课时,课外用时不计算在内。
附1:2005年高一(5)班《静女》诗意习作48篇
附2:2005年高一(5)班学习《氓》优秀习作共39篇
附3:2005年高一(5)班学习《七月》优秀习作共19篇
附4:2005年高一(5)班学习《诗经》总结题优秀习作17篇
注:“总结题”训练为学生自选题,自由写作。

第一章、总述: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①

第一节、缘 起

第一次和我的高一学生读《诗经》,是在2003年的下半年。当时,每周在电子阅览室上两节《诗经》网络阅读课,前后用了三个月时间才完成学习内容。为什么想到去读《诗经》呢?这可能还得从2000年我利用纸制品做的四个专题说起。

教了二十多年的书,用的都是以“单元教学”为体例的文选型教材,如“人教版”教材。何不尝试一下别样的学习内容和别样的学习方法?于是,我和同学们共商,以“专题学习”的形式,或一个人物,或一部著作,或一段历史,或某个话题,集中目标,深入研究。当时的预想是:“专题”就能够“集中”,“研究” 就能够“深入”。当一个人对某个专题,材料不断积累,认识逐渐加深,体验点点汇聚,思想层层积淀,分解化合,发酵蒸馏,就能够凝结成一种对社会、人生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即精神、思想层面的东西;就会去陈言而留真意,除粗秽而存精气,就能做到由博返约,厚积薄发……再有,教材上的一些选文,“含金量”实在太少,而我们选材的认识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就应该选气象宏大、境界高远的经典作品,就应该让同学们关注时代大潮,思考历史趋向,探索人生奥秘,回应社会问题。就这样,我们选定了四个专题:百年寻梦——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生与忧患——解读苏轼;科学的巨擘,人类的良知——爱因斯坦。当时有一个不算成熟的序列:激发问题意识、培养批判精神、走向成熟理性、构建科学精神。一年下来,成果喜人,仅以一篇篇个性鲜活、思维广阔、富有思想又充满创意的习作论,同学们至少在精神境界、思维品质、言语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尝试和准备,才有后来2003年我和学生的第一次读《诗经》,2004年的第二次读《诗经》(用时比第一次缩短了一个多月)以及2005年的第三次读《诗经》。当然,也有了我和我的学生后来做的无数个专题研究性学习。

第二节、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

从做《诗经》专题的第一天起,就有同学这样问我:“为什么要读《诗经》?”之后,常会有一些同行或同事问:“你为什么要做《诗经》专题?”

为什么要读《诗经》或做《诗经》专题?第一节课,我向我的学生说起了三个人——

1、余光中,台湾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余先生在岳麓书院讲坛上说:

在台湾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他说这都什么时代了,你还在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他说为什么?我说,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掌声)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
——(《智者的声音——在岳麓书院听演讲》,湖南大学出版社)

余先生这里说的是日常用语里的文化传承,其实,文化遗产对我们思想精神层面的影响及作用更不容忽视。

2、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谈到自己成为院士有哪些个人因素时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他说他的研究生如果不学不背《老子》《论语》,就拿不到学位,戴不成博士帽。在他看来,优秀人文文化的滋养至少是:“一、陶冶与提升了思想感情;二、活跃与完善了思维能力。”(《我们怎样学语文》,作家出版社)可见,对《诗经》《论语》等文化遗产的学习,不仅仅是言语技能的掌握,还涉及到思维品质、文化教养和精神境界的培育。

3、王安忆,著名作家。她认为“《诗经》琅琅上口,适合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阅读。”她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会像被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模糊了你的玻璃镜片。《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说得多好啊!作为中学生,探寻民族文化的源头,破译祖先文字的原码,我们得到的,就不仅是对言语的敏感,更有思维的扩张、文化的厚积,以及渐入上古初民生活,重睹旧时家园,感受千年离合聚散、悲欢沉浮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第三节、我们怎么读《诗经》

1、确定学习的方向

《诗经》历史悠久绵邈,内容广阔丰富,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爱情诗)、战歌(战争诗)、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农事诗)样样都有,305首全学,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为此,师生共同商议,确定了“回望两千多年前的爱恨情愁”“遥想两千多年前的战火烽烟”“再现两千多年前的劳动场景”“品味《诗经》中语言和形式的美感”“对《诗经》研究的老夫子们说‘不’”,共五大学习方向,② 锁定《诗经》中的爱情诗、战争诗和农事诗进行研究。

2、选定学习的篇目

要做好《诗经》的专题研究性学习,选定研究篇目至关重要。从内容上,我们选定了爱情诗、战争诗和农事诗;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兼顾到史诗、叙事诗和讽刺诗。以第一次读《诗经》为例,具体篇目就有:《关雎》、《桃夭》、《木瓜》、《采葛》、《静女》、《子衿》、《蒹葭》、《将仲子》、《氓》、《君子于役》、《击鼓》、《伯兮》、《无衣》、《黍离》、《采薇》、《东山》、《芣苢》、《伐檀》、《硕鼠》、《七月》,共二十首。这二十首诗作,无论是言语文字的传承,还是文化思想的含量,堪称精品。

3、学习的支撑与辅助

学习古典作品,关键在于“学以致用”“古为今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晓其理、会其意、融其情,更能把学到的方法和窍门运用到自己读写的实际当中去。为此,我们加入现今作家、学者品评《诗经》的精美随笔来导航引路。如王开林著、岳麓书社1999年出版的《穿越〈诗经〉的画廊》中的《关雎》篇、《桃夭》篇、《击鼓》篇、《采薇》篇,李书磊著、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重读古典》中的《河边的爱情》,洪烛著、漓江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抚摸古典的中国》中的《<诗经>里的那条河》。这些篇章,或联想丰富,想象奇诡;或归纳概括,层递探究;或贯通古今,感受独到,其思想的深刻、思路的缜密及结构形式都可给学生以启迪或示范。

为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让其思想、思维向纵深处发展,我们再加入现今学者评议《诗经》的文字,如:章培恒、骆玉明的《<诗经>概貌》、《<诗经>的内容》,褚斌杰主编的《<诗经>与楚辞》中的《<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诗经>中的爱情诗与婚姻诗》,以及从网上下载《揣摩了三千年的心事》(丁国强),《古诗之起源与美》(何新),《<诗经>中的动植物学研究》,《<诗经>时代的农业》,《<诗经>与成语》等。这些文章的选入,主要是针对一些想进一步了解或研究《诗经》的同学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向某一个方面纵深研究。

4、学习的方法与课型

先说方法。第一步:诵读与品评(主要在传统课堂上完成),第二步:质疑与探究(主要在网络教室里完成),第三步:鉴赏与批判(传统课堂和网络教室配合完成)。

再说课型。确定网络环境下的“四种课型”,即背景知识铺垫课、收集资源评讲课、具体作品探究课、学生习作评价课。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主题在完成上述四种课型的学习之后,再加入“再反馈”“再评价”是非常必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常用半个课时,有时不惜用一个课时)。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并开始新一轮的探索。

这样的学习形式,要处理好:
(1)不同资源要相互补充,即印发基本篇目及赏析文段(纸制品)和上传相关专题资源(网上材料)相互补充。
(2)不同课型要相互结合,即网络环境下“四种课型”与传统课堂“四种课型”(文本诵读课、问题讨论课、主题辩论课、影视赏析课)交叉适时地运用。

5、学习的课时与学段
以第三次高一(5)班学生读《诗经》为例,从2005年9月2日始到11月2日止,用时两个月,计20课时。
第一学段(12课时):读爱情诗。篇目有《静女》、《氓》、《关雎》、《桃夭》、《木瓜》、《子衿》、《蒹葭》、《将仲子》。作为广东版新课程教材的必读篇目《静女》、《氓》,我采取引领的方式,给学生作精读示范,侧重训练学生“学习提问”“评价提问”的能力。其他篇目,如《关雎》等则作为目标强化、迁移,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内容。教师的“引领示范”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完成传统课堂学习向网络教室学习的过渡。
第二学段(8课时):读战争诗、农事诗。篇目有《芣苢》、《伐檀》、《硕鼠》、《七月》、《秦风·无衣》、《采薇》、《君子于役》、《豳风·东山》、《何草不黄》。这一学段,除了第一学段“学习提问”“评价提问”的习得以外,进一步要求学生对场景进行想象并加以描述,再对叙事情节进行审美体验,从而思考、探究诗歌情感抒发的社会、政治等深层背景,如用600字左右再现诗歌中古代劳动生活场景;用800字左右思考“农事诗”“劳动诗”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侧重训练学生“质疑与探究”“鉴赏与批判” 的能力。而《穿越〈诗经〉的画廊》、《<诗经>里的那条河》、《河边的爱情》等支持与辅助性篇目,则加在相应诗作中进行同步学习。

6、课堂学习形态片断简述
片断简述之一:
仍以第三次读《诗经》为例。
第一学段的第2课时(注:第1课时着重讨论“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在传统课堂上精读《静女》。要求:(1)读标题,读原诗,读注释;(2)句句落实,树立“问题意识”。
学生质疑,读“注释”问:诗歌集为什么还有另外的名字,如《诗》、《诗三百》等;汉代称之为儒家经典是怎么回事?“邶”是地名,“风”是什么意思?(师生讨论,解决问题)读标题,没提出问题,但在后来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发现:静女顽皮,静女不静。读原诗,问题一:“城隅”书上注释:城上的角楼。一说是城边的角落。哪一种说法更好呢?(告诉同学们,注释上有“两说”是最好的质疑点)问题二:“彤管”也有两说,怎么判断?问题三:谁是放牧者?课堂讨论暂无结果。讨论延伸至课外,一学生网上发表关于“角楼”“角落”的贴子。
第3课时,传统课堂上继续精读《静女》及讨论学生网上关于“角楼”的贴子。师生共同探讨上一课时的提问并完成对《静女》诗意的理解。最后,教师设问:这首诗写的是男女青年恋爱的情景,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男女恋爱是怎么样一种风气风俗呢?探讨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不是有封建礼教?不是要父母之命?不是要媒妁之言吗?老师告诉学生,有学者研究表明:当时的恋爱、婚姻是非常自由的!虽然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礼教严酷地残害青年男女是南宋以后的事。对于这位学者的研究,同学们可以用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己去研究、考证。让学生开始精读下一首诗《氓》。
片断简述之二:
第二学段的第8课时,电子阅览室里“再评价”《木瓜》一诗,即同学们上一节课的网上讨论。师生共同归纳:
(1)《木瓜》一诗中的“木瓜”到底是何物?学生代表性发贴如:木瓜大体上分土木瓜和番木瓜,番木瓜就是南方的木瓜,最早唐朝时移植我国,三百多年前在南方大量栽培,原产地在美洲中部,显然不是《诗经》所言的木瓜。土木瓜又称光皮木瓜、铁脚梨,有“万寿果”的美誉,土木瓜原产我国,正是《诗经》所言的木瓜。
(2)女赠男何物?男赠女何物?学生代表性发贴如:《礼记·聘义》中记载:“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曾说“君子于玉比德。”德在古时指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的君子的风格。所以我想,玉在当时应该是个男子佩带的吧!女性投瓜,男性报之以玉,可见爱情之高贵、纯洁。
此外,还有关于古代“送礼的风气”,诗中为什么要换物或换字等讨论,此略。
“再评价”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独立思考,深入思考,主动去发现、体验、感悟、质疑、探究、批判、创新等能力;强化其对资料信息的收集、筛选、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组织、整理等技能。
7、学生定题、写作、上交(传)
定题是指学生自己选定写作题目。如果说前几个步骤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的,那么,到此,学生则要自己围绕选题,再次收集、整理材料,运思成文了。它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阅读或浏览与自拟题目相关的文献,对比研究,识别对问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最后,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归纳资料,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写成体验式或研究式的文字上交老师。

第四节、阅读《诗经》之后

以一个班60人计,第一次读《诗经》,学生上传优秀习作44篇(含《诗经》三首研究、总结题即总体的体悟与感受);第二次读《诗经》,学生上传优秀习作53篇;第三次读《诗经》,学生上传优秀习作75篇(含评价《氓》女主人公、《氓》的改写、再现《七月》劳动场景、总结题即总体的体悟与感受)。起始确定的“回望两千多年前的爱恨情愁”“遥想两千多年前的战火烽烟”“再现两千多年前的劳动场景”“品味《诗经》中语言和形式的美感”“对《诗经》研究的老夫子们说‘不’”五大研究方向基本完成。

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文章的标题——

绿意爱情——《诗经》中的植物和爱情(俞宏斐)
千古雪雨,绵延归途——征人归家诗中的意象(马萱怡)
最原始的声音——《诗经》中的乐器(张睿靓)
芦苇——在水一方的蒹葭(汤玉婷)
眺望千年前的七月(张伟枫)
农奴生活的长轴画(邓晓燕)
对氓先生的专访(俞宏斐)
孤独而坚强的舞步——《氓》中女主人公的评析(何 珅)
一位普通而又特殊的女子(王世平)
摇晃千年的《关雎》画廊(王晓涛)
诗经是把杠杆(罗伟杰)
桃花依旧笑春风──试论《桃夭》首创的以花喻人(金智娟·韩国)
倾听战士的心声:读战士的日记——《采薇》(蔡恩生)
活在水中的诗经(陈丽清)
感受《秦风·无衣》——两千年前的声音(金翼天)
关于“无衣”的理解(李建能)
对“无衣”中所叙之事的质疑(王昊然)
牵动爱情的红绳——彤管(许李玲)
关于“彤管”之己见(杨雨虹)
角楼的萧声……(邱玉婷)
……
经典总是在被重复。《诗经》作为经典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熟知、传诵。然而,今天,在这里,我们不再满足于重复。在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的同时,我们要改变、创新。改变惯有的成见,演绎新时代的经典。最后,还是用两位学生的网上文字来结束我这一章的描述吧——
忽心血来潮,再翻开《诗经》,一股新的感受涌上心头。
时间的帷幔后,所有的一切都随风而散,只有爱情,历经千年的风霜,依旧光彩熠熠。时光短暂,历史悠长,只有真爱的手臂,能跨过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相握;只有真爱的心,能无视时间与空间的阻隔,相爱。
悠悠《诗经》,在文化的黄金时期,谱出一段延绵千古的爱情绝唱。河畔的每一株草,每一缕清风,每一丝香甜,都完整地珍藏着其中的点点滴滴,没有遗漏一个微笑,没有省略一句叹息。岁月的风尘无法将之淹灭,时光的足音无法将之覆盖。所有的片段和细节汇总成一个个有灵性的音符,在那些相信爱情的心灵里轻轻跳跃。让爱的旋律,缠绵的绕下去,余音袅袅,经久不息……(尘埃)
孔子说,《诗经》可以提高人的观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我不禁质疑,《诗经》如何提高人的观察力?观察文字?我认为首先应该是提高想象能力,想象能力丰富了,观察力也就提高了。例如,观察一个正方体,没有想象力是无法观察到其后部棱角的。但是,《诗经》未必能让我们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因为《诗经》时代的花草鸟兽在今天已面目全非!(不对算我瞎说)因此,《诗经》变得更加神秘了,给人无尽的遐想。
有时候,我会幻想回到《诗经》的那个年代,和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间,第一时间品尝余温未散的诗歌。抑或做一回疯子,像徐志摩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诗经》里漫步,“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我心悠悠,让时光匆匆飞逝,把我遗留在《诗经》中,返老还童!(杨俊雄)
是啊,余温未散,斑斓放歌,心存《诗经》,返老还童!

注:
①做法与思考均见于“家园——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网站”。该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9期。
②“遥想两千多年前的战火烽烟”“再现两千多年前的劳动场景”两大研究方向的学习过程简述;“品味《诗经》中语言和形式的美感”“对《诗经》研究的老夫子们说‘不’”两大研究方向让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学习过程略。

在微信里访问本页
请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