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和学生一起读《论语》上篇1:有些课你得用一生去准备

来自主题:《论语》专题

一、有些课,你得用一生去准备

这些日子,我的桌上,常会摆放一本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先生译注的《论语译注》。陈旧的封面,发黄的纸页,翻开书,里边有我当年记下的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

image


记得在大学,我读的是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的《论语》节选。毕业后,读孔德懋老人的《孔府内宅轶事》激起了我读整本《论语》的欲望。于是,我买来了杨先生这本《论语译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沉浸①在这本书的世界里,与孔子及其弟子一起欢欣悲愁、流离颠沛。我至今记得孔子最后的歌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1989年夏,我踏上了神往已久的齐鲁大地。立孔府大门前,为“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的气魄所震撼;登泰山极顶间,被“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襟所折服。我常会默念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末尾的评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这也是我们今天读《论语》的态度)。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是怎样的一种评价啊!它出自严守“考信”原则和“实录”精神的司马迁笔下。那时我就想,我们的大中小学生为什么不要求读整本的《论语》呢?

这些年,“国学”兴起,读“经”也渐次地繁盛起来,然而,真正触动我的却是亲历的两件小事:一次春节刚过,母亲领一个小男孩来我办公室,说要我教背《论语》。我问为什么?母亲说孩子的爷爷来深,间或说起我要带学生读《论语》。爷爷感叹:高中才读?晚啦!母亲问我“十二岁孩子晚不晚?”另一次宴席间,母亲带来约十岁的小女孩。我问她,你读几年级啦?会背《论语》《诗经》吗?女孩迟疑。会背《三字经》《弟子规》吗?女孩说会背“小兔领小猪,小猪拉小鹿……一步一步走山路”(出自某小学教材),母亲说孩子家庭作业太多……是啊,孩子赢得了天空,却失去了大地!

终于,2006年1月,我鼓起勇气,和我的高一年级(5)班的同学们开始了近4个月的《论语》学习。

然而,真正要开始漫长的《论语》学习之旅,做自己从没做过的事,你还得做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资源准备。从2005年11月起,我除了重读《论语译注》外,还通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志刚先生译注的《论语通译》。这是我要求学生人手一本的读物,它注释详尽,译文准确,适合学生阅读。特别是书前附上的“导读”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论语》的有关情况以及我们今天应该怎么阅读和评价此书。

image

此外,我选读的书籍有: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李泽厚先生著的《论语今读》;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南怀谨先生著的《论语别裁》;北京出版社出版,李长之先生著的《孔子的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钱逊先生著的《儒学圣典——<论语>》;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朱瑞芬先生编著的《人生智慧海——<论语>今读》(注意:“今读”是我们这次学习的重点)。我选读并上传“家园”学习网站的文章如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含说明、原文、译文、注释),《从教<论语>说到读<论语>》(劳悦强),《管窥<论语>》(张德友),《让我们走近孔子》(任秉忠),《孔子:张扬个性教育的缔造者》(陶晓跃),《孔夫子:性格复杂而脆弱的圣人》(李蹊),《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李敬泽),《孔子眼中的“仁、义、礼、孝”》(方尔加),《黑暗王国里的残烛》(鲍鹏山),《由樊迟请学稼学圃谈孔子的分工思想》(王蔚),等等。(具体见“家园”网站相关栏目)

其次是心理准备。漫长的古代社会,《论语》一书的地位尊显,至高无上,成为了悬诸日月而不刊的金科玉律。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声“打倒孔家店”,又将其坠入地狱。其实,旧时代的统治者尊孔自有它的用心,新文化运动的反孔也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作为当代中学生读它,要树立怎样的立场和观念呢?

一、用历史的眼光,抱历史主义的态度去研读、评价这部著作。“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③,就是说,要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认真思考孔子说话的意思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在什么样的一个场合下说,在当时是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思想在古代和今天有什么影响和意义?等等,一句话,要读书,更要读人,要尽可能客观地、原生态地去探寻两千多年前孔子和《论语》的“本真”。

二、站在现代的立场,用现代人的观念、意识去审视、观照这部著作。一部产生于古代农业经济基础之上,为古代等级制度社会服务的作品,肯定有它的局限性。哪些是对建设现代化国家有促进作用的?哪些是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起阻碍作用的?我们要放出眼光(包括世界性的眼光),独立思考,自己“拿来”。一味地顶礼膜拜和处处“遵循”,或否定批判和意欲铲除,都是不足取的。

有人曾说,读《论语》会“原封不动”地把旧传统接受过来,我不以为然。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实际上,社会在变,人也在变,人们在运用传统文化回答现实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新的思想带进来,“原封不动”既不可能也做不到。总之,读《论语》,我们既欲“正本”,又作“今读”。(“正本”是“今读”的基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④ “预”就是准备,“立”就是达成目标。有了事前的充分准备,就能达成目标,取得成功。于是,一场漫长持久的《论语》学习之旅马上就要开始了。

在微信里访问本页
请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