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微塾

北京朝阳区 总积分:0

【GG02】音乐学习遇挫及其它

来自主题:葫芦娃

一个孩子在音乐启蒙方面比较理想的做法是:
•很小就被置身于一个有很多音乐的环境里,无目的接触了音乐,学会了听想。
•喜欢歌唱,无意识地歌唱。
•了解了最基本的节奏型、音高型等,感受到了音乐内在结构的一些东西。
•接触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乐器之声,音乐之声。觉得某种特别美特别有好感,自己也想发出/弹奏出这样的音乐之声。
•开始学着用人声、乐器来系统的表达自己。
•详情见https://www.thatbear.cn/u/heifetz/topics/view/u9bl0oo8fr/articles-C0U


从这个过程来看,果果虽然在小提琴学习、钢琴学习方面都有挫败、放弃了。但是换个角度看,也是很好的,按照某种本能吸引和排斥,她开始回过头去“补课”。所以这个阶段,可以随她自己,大量的听就行,不着急学声乐和乐器。如果需要做什么,那就是确保她比较容易找到她想听的曲子或歌,先按自己喜欢的来,慢慢的扩大范围和多样化风格。同时,你可以带她多接触一些比较放松的音乐会,不需要她刻意做什么的那种音乐会。基本上没有完全不喜欢听音乐的孩子能学好音乐的。


其实音乐也好,美术也好,
甚至其他领域也好,核心的学习逻辑是差不多的。我一直觉得学习初期都需要一个无目的的接触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如果她觉得很有意思就会更靠近些,如果觉得没意思可能就换频道了(那也没关系,在时间上错开就好,可以先学她目前觉得有意思的,其他的等待下一个被启蒙的契机。因为只是无感但是不至于排斥。)。最重要的是她要在这种接触中去积累起她自己对所谓的好的音色的标准,对好的绘画的标准,对好的语言文字的标准,好作品的标准。之后的学习就是努力的无限去靠近自己心目中标准的过程,当然随着认知的增加,这个所谓的好的标准也是动态的修正中的。所以,在学习的初级阶段“眼高手低”才是理想的状态,是很正点的出发点。只有不恰当的外部评价和做法才会让“手低”成为自卑的成因。


前段时间,有家长给自己孩子陪练钢琴,说用了一个软件小叶子陪练,软件一开,显示这首曲子弹了98分。钢琴老师说:“不要太依赖那些软件,那些冰冷的外在标准。因为艺术的标准是要靠自己内心去建设去感知的。大到怎样的音色算好,小到你的身体对一个节拍到底是多长时间的感知。”借助工具也是为了帮助你最终建立自己的感知。绘画也一样,早期,绘画不是艺术不是技术,就是纯粹的表达,能把她自己内心某个形象或事件表达出来了就是好的,不存在外在的好坏。直到开始学很具体的某个技术了,才开始有一个外在的标准。所以在英语里绘画和语言文学都属于ART,都是表达,只是表达的媒介不同而已。我见过很多很喜欢画画的孩子,早期自由表达充分的孩子,在他们心目中只有想不想入画,不存在画的好不好这一说。但是果果会打开画本跟我说:“这两幅(老师加工比较多一些颜色更鲜艳一些看起来更像艺术作品一些的两幅画)是我画的,其它都不是我画的。” 我当时只是很笼统地说:“不一定画得很漂亮的就是好画,实现你心目中的样子就都是好的。” 说明她主动接受了一个外在标准比如颜色鲜艳的等等就是好的,所以既然开始了这样一个进程,就不妨多接触些,看到多样性,也许转一圈有一天又回到自身了。


果果最核心的问题可能就是在特别小的时候,就被置于一个充满外部评价的环境里,让她感觉到处都有无形的标准,自己被置于这些标准下被评判。这个标准具体来自哪里,是什么样的,她也把握不住。所以外在表现就是缺乏安全感,不够自在,如果发现自己被注视,就有压力,没办法像其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样没心没肺的玩耍,可以霸气的无视外部评价。而且因为对这些又缺乏认知,所以她只是感受到这些压力,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自己是怎么回事。外在表现出来就是有很多情绪,在人际交往方面尤其在陌生人面前在事情不如自己意时,就看起来是退缩的,不自在的,情绪一触即发的,容易情绪崩溃的。在具体做事时,也会特别在意有没有成就感这个维度。其实很多时候很多孩子是不太在意自己做得好不好的,不管好不好都要玩,管它好不好先玩了再说,是这种逻辑。当然如果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被他折腾出名堂来了,他也会很开心,会主动拿来给你看。


我们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总是习惯性地从孩子做得怎么样给予评价。“因为你画得好,所以你很棒!”、“因为你计算对了,所以你太棒了~”、“因为你得了一百分,所以妈妈太爱你了~”等等。这些乍看,没什么问题啊。孩子做得好,表扬孩子,不是很正常吗?但事实上,这些表扬,都是有条件的,我们表扬的都是孩子的doing,也就是孩子们做了什么。而其实孩子的存在,也就是being, 往往会被我们家长忽略掉。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得到过对她的存在百分之百认可的体验的话,这个孩子多少是会缺乏信心和底气的。在人生中,多少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doing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以期待获得他人的认可。


所以,一方面对她还是要尽量少一些外部评价。这种环境其实年龄越大越难以维持。一旦上学了,到处都是标准。那反正没办法时,至少要区分对事不对人。另一方面,要提高她对各种情境的认知。


去年年底,我提过说有个半天可以让她过来,后来我评估了下当时那个班级里各小朋友的情况,我感觉可能不太适合她,又是半天,接触不充分,加上她那样的拘谨,感觉能否短期内融入都是个问题,所以就没再提。如果有合适的班级,我再告诉你。


音乐这个,暂时就先让她自己听着,如果你想办音乐会就需要邀请亲友一起人数够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就行,不然就很容易像上课。


我不知道她平时都找什么歌或曲子来听。但是我猜应该是一些儿歌或流行歌曲。一般孩子会喜欢听这样的。但是如果你去问一个音乐老师或者一个有一定音乐修养的父母,应该给孩子听什么,他们都会说—— 除了她自己喜欢的,一定会说古典音乐。因为那是最经典的东西,就跟文学作品里的世界名著一样。所以,我也给你推荐一些被做了通俗化处理的或者说被安装了一些架手架的古典音乐资源。

儿童古典音乐欣赏,一共有两大盒,有西洋乐和民乐各20个CD,基本覆盖了古典音乐里最主流的具有代表性的那些音乐家及其作品。里面有解说,直接播放就行,看孩子的反应,可以是睡前时光,也可以是安静时作为背景音乐。这个很可能已经绝版了我在淘宝上没搜到。我当年买的时候还是德国原音版呢。我问了他们当年那个团队里的一个做音乐心理学的老师。说很久了,去看下库存,再回我。喜马拉雅好像也有,但是我比较了下好像跟我CD播放光碟出来的效果不太一样。

这个孩子也未必喜欢的,但是你可以见缝插针作为背景音乐在一些安静点的场合播放一下,不用告诉他们。我之前是在早饭、中饭时间,大家安静吃饭,悄悄打开播放,啥也不提。一段时间后,出来一个旋律,他们竟然知道它们的曲名。说明还是有用的。但是他们并不会跟你说他们喜欢。

还有一个叫 小龙老师唱古典。就是有人写了一堆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古典音乐里的曲子。同时,在讲故事时,讲着讲着会突然唱起来,跟歌剧似的。这个我问过好些小朋友倒是反馈说很喜欢,但是你说不清楚他到底是喜欢故事还是音乐。

我这里还收藏了一些曲库,是一些乐团首席之类的音乐人给他们自己孩子收藏的曲库,很私人。当时他们也推荐给我了。就是他们从自己角度喜好出发挑选的各种不同风格的曲子。量不少。不确定你需要。你可以把前面那些专门为孩子准备的古典音乐听完再说。


在微信里访问本页
请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