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是他们那最大的孩子,6岁了。其他的弟弟妹妹都才两三岁。
估计他们那经常人来人往,所以她对陌生人也是习惯了,最初会有打招呼。
但是总体很疏远,不太靠近。后来开始上课,我有时候会主动说“GG,要来一起玩这个吗?” “GG,你在玩什么,我也可以加入吗?” 她的回答连身体姿势和语言都是:“不!”
今天是一个转折点。意想不到的转折点。
原因是她带着哭腔叫董老师过来。
我刚好站在边上,就跟她说:“你完全可以好好说话呀,就说:董老师,你过来陪着我,我还要继续玩。”
但是她哭得更凶了。
我把董老师叫过来,走到离她一米远的地方停住,说“董老师来了,但是你必须得好好说话,她才能过来陪你。”“不能这样稀里哗啦的哭,不然就是不过来。” 她继续哭,还做出要呕吐的样子。我就说“那我们在边上陪着你,你先哭吧,哭完再说。” 后来见她哭声小一点了,我就示意董老师走近一点,开始询问:“你是让我陪你玩什么呢?” 结果她一把抓住董老师,赖在她身上又继续嗷嗷地哭。然后继续“你哭完之后好好说话,我们再继续玩”这类对话。她让我走开,说不要我。我开玩笑说:我也没打算加入你们啊,但是我说的话,你得想一下,我说的是对的。最后终于不哭了,开始玩了。又笑声连连了。这转换的速度啊真够快的。
到点了要下楼吃饭了。她还要继续玩,在那磨蹭。我就开始计数。说我们等你一分钟 你赶紧做个决定,是继续玩还是跟我们下楼。
她最后没办法,选择跟我们下楼,但是又给自己找了个台阶/条件,说要让董老师背着她抱着她下楼。
我们就开玩笑说,那有可能两个人直接滚下楼梯了。
边开着玩笑就下来了。
我开始吃我的饭。
阿姨叫她吃饭时,她说:“哎呀,不要吃!”
我在边上,又提醒说:“GG,好好说话。你可以说:我现在还不饿,可以把我的饭留着待会吃吗?这样别人一下子就听懂了。你光说不要吃,那人家就担心你发生什么事了。”
“你看,我们每个人肩膀上都有一个脑袋,脑袋是独立的封闭的,如果不好好说话,我们根本不知道对方脑袋里在想什么。你知道我现在脑子里想什么吗?你完全不知道!”
刚好坐在不远处的园长看她下来了,跟她打招呼说:“GG,你刚才在楼上哭什么呀,我都没搞清楚你哭什么。”
我瞟了她一眼,说:“你看吧,你不好好说话,就没人知道你的想法,你哭半天,人家都不知道你在哭什么。你可好,还把自己给哭吐了。你说你是不是一个傻GG?” 她蒙着脸,做害羞状(感觉有一种认同和反省在的)。
说完,我就没搭理她,她也没搭理我。
过了一会儿,她悄悄地走过来,跟我说:“告诉你我的一个秘密。”
我说:“大秘密,还是小秘密?如果秘密太大,告诉我一个就可以了,我怕太多扛不住。” 她大概觉得这说法很搞笑,花枝乱颤地在我耳边说:“有一次打针,我很疼的时候都没有哭。但是打完之后,我决定哭一下。” 我说“哈哈,这个秘密有点搞笑。”
然后她开始突然的惊吓我,大概就跟她平时惊吓她弟弟妹妹一样。第一次的时候我的确有一点意外,但是我不动声色的说:“呀,我喉咙里的这块土豆被你吓到了。” 她大概觉得这个说法很搞笑,笑得花枝乱颤。过了一会儿又来吓我,被我提前发现了,我白了她一眼,不动声色地说:“你当我傻呀?!”。第三次又来吓我时,我反而惊吓了她,然后说:“你都没有土豆被惊吓!你赶紧去吃饭吧,你的土豆都等急了。”
过了一会儿,她又来折腾我。这回改成对着我的耳朵吹气。第一次时,我开玩笑说:“我还以为刮台风了呢。” 她又笑得花枝乱颤。第二次又吹,我说:“耳朵吹歪了。” 第三次又来,我说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个老奶奶很喜欢对着别人吹气,每次她一吹,对面的人就直接倒在地上了。因为老奶奶不喜欢刷牙,嘴巴太臭了,她一开口,人们就直接被臭晕了!她哈哈大笑,然后偷偷地对着自己的手掌在那吹,还闻一下。哈哈:)
过了一会儿,又拿来一本很大的画册,问我“你知道封面上这画是画的还是打印的?” 我说应该是画完,剪下来,贴上去的吧。她说“人家都猜是打印的,只有你猜对了。” “那我还挺厉害的,我得奖励自己一大块土豆。”
又翻到一只很大的彩色蝴蝶和一张色彩练习似的彩色波浪形画,给我说:“这两张是我画的,其它的不是我画的。” 我说哦都挺好的。她心满意足的把画册合上。
又去骑滑板车,这车带音乐。。。
【努力方向】: 1)强化认知——好好说话的必要性,哭不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2)跳脱套路化认知。所以即使每次她对我同样的事,我都给她不同的反馈。她大概觉得很新鲜。 |
下午分享时,园长反馈:
GG平时不这样,在陌生人面前会这样。比如奥尔夫课上。。。
想要怎么样,不能如愿,就直接哭。
平时她们陪伴她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她有很多课是单独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