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家长反应上课比较平,你觉得需要调整点比较嗨的那种吗?
音乐会可以这样来感受音乐气氛。但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他们的内心听觉。需要比较安静才能跟上并认真倾听。太闹就听不见了。你没看我说话其实都比较轻的,存在感不太强的。
Q2: 这几个孩子目前的状态如何?
雪儿进入状态是最快的,她现在大部分时候是在里面的。
我预判LEO 将是第二个进入状态的,因为他虽然安静,懵懵懂懂的,但是他一直在跟。他是观察型,等他觉得看得差不多了,他就进去了,他跟雪儿是同一类型的,只是他小,学得不如雪儿快。
壮壮看起来状态好,仅仅是反应快。他是快速反应跟随型的,但是并没有进去,所以他就是开始新鲜下,然后就若即若离了。他并没有进去。他估计需要更长的周期。
果果,目前的上课内容对她是难度有点低的,但还是让她继续跟着吧,因为这些虽然简单但是她也并没有学过。
Q3: 你课程是怎么安排的,可不可以考虑照顾下那些还没进入状态的孩子,比如根据他们的情况做一些事?
早期的这种音乐体验是浸泡型的,我们照着某个方向去做,允许不同的孩子进入状态的时间节点不同。我的课程一般32节课一个周期,每个月会有一些目标,内容是反复交叉的,比如第一周是AB,第二周可能是BC,第三周又会回到AC等等,当然不是都这样,具体也要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做一些调整的,总之会交叉反复去强化某些东西。
我可以多尝试几个新板块,看下他们壮壮和LEO两个的反应。
这种内心听觉需要他们用心倾听,精细地辨认,不容易有很强的刺激性。
一旦有一天他们开始根据看谱子来学音乐了,他们就开始使用并依赖大脑进行逻辑思考了,而不是身体的感知了,身体的即时反应了。以前我和我们老师去给清华大学的大学生上这课,你是没见过,脑袋虽然聪明,但是很多人身体笨的不行,非常僵硬死板,就跟人造机器人一样在跳。一年后他们的总结都在谈身体感受。
Q4: 对一些游离在外的孩子,需要大人去做点什么吗?
只要没影响其他人,不用去刻意提醒。当然大人可以参与度高一些,气氛可以带动他们。每个人学习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在场就在学习,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亦步亦趋地跟,但是你问他其实又都是会的。其次,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靠外在的奖励和惩罚,一种是靠内在自己跟事情本身的链接。链接感才是更重要的,才会不需要努力的坚持,持久的内驱力。所以宁可周期长一些,没必要给予太多外在干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进入音乐需要敲碎某种壳,有的人那个壳很薄,很快链接上了,而有的人需要持续的敲敲敲才能敲碎,才能进去。
Q5: 你对果果的表现有什么看法,她爸担心她对音乐的大门已经关上了。我不这么认为,不过你有什么看法呢?
果果吧,我感觉她身上有一种拧巴的东西。这阻碍了她毫无心理负担的去尝试一些东西。她无意识的去做一些事情时,就做得很好,但是一旦意识到或者被人“看”着去做,她就退缩,生怕自己这个“我”不够好做不好,心理负担很重。我们课上,如果让她第一个做点什么,她从来都是拒绝的,等其他人都做了看别人做得不错她才会跟着去做。
感觉她身上有一层人为的厚壳。
我是希望她能毫无心理负担的去做。不用关心做得好坏。先去做,怎么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