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数学老师在议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当学思达课堂涉及到『数学概念』时,是否可以先由老师讲解,成效会更好?学生掌握概念会更稳固?」
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只是必须先考量『老师讲解』时的优先顺序、时机、以及长度。」
当时我回答,限于时间,加上我内心情绪有些起伏(也许想起了太多事情,一时心情复杂,回答有些激动,但学习萨提尔好处之一就是,很快就能觉察),回答的并不周密。我想再透过文字,多加说明。
一个数学老师在教数学概念课时,如果是单纯直接讲解,通常有两种状况:
一种是老师从头讲到尾,单向讲述,把观念完整讲清楚(有些还搭配「教具」或「课件」(如PPT))。(从头讲到尾,最大的缺点就是会超过学生专注的最佳时间。)
另一种则穿插着「问答」,一边讲解、一边提问。
这两种直接讲解的好处和优点就是:老师觉得节省时间、效率高、学生掌握度高。
缺点是:学生失去探索、思考、自我建构知识概念的机会与训练、甚至失去尝试想错和想不出来的机会与体验,还有学生失去了「自学」的机会。。
对学思达老师而言,难道遇到了「概念课」,老师就不能直接讲解吗?
答案当然不是,老师是可以直接讲解的,只是学思达老师会把「直接讲解」放在最后选项,而不是放在第一选项。
一个单向讲述讲解的老师,手上拥有的资源就是:
(1) 老师的口头讲解能力。
(2) 搭配课本和老师自己准备的教具与课件。(而这些教具和课件,通时在站在教师的角度准备的,只有老师知道如何使用和解说,没有老师,这些教具和课件,对学生要自学而言,基本上作用并不大)。
但是学思达老师,手上的资源却有4种:
(1)课本。
(2)学思达讲义(老师为学生编写的学生自学手册,其性质就像LOGO积木的组装手册)。
(3)线上影片(别人录制的(如洋葱数学)或老师自行录制(核心老师开始提议录制解题影片,附上QR CODE,再进一步,其实就是录制概念课的影片,──这时候老师就会发现,这些影片可以很容易和学思达讲义结合在一起)、
(4)老师的口头讲解能力。
所以,一个学思达老师面对「数学概念课」,第一个要想的并不是「是不是我直接讲解效果比较好」,而是「我能不能先让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学起来这个概念(甚至记起来、掌握起来。──每个目标不同,设计重点就会有所不同)」。第一件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我如何编写出如何可以让学生自学就能顺利学得此一概念的学思达讲义。
在这里容我先岔出一下。我常跟习惯口头直解讲解、或边讲解边采用问答的老师建议,倘若不知学思达讲义如何入手,何不把他认为精彩的、有效的「直接讲解的内容和过程、问答时提问的问题」,逐一写成文字、再拆解成一个个小环节,其实马上就变成学思达讲义的雏型。上课时,老师进行直接讲解时,就可以发给学生搭配使用,和原本单向讲述的教学模式一模一样,而且效果更好。──其中最大好处便是,学生上课可以听老师直接讲解和提问,下课后,老师还用讲义陪伴着他,他还可以透过讲义随时复习老师讲解的内容和提问,而不是只有老师讲解完了之后,就再没有重复学习的机会了。──而这也是,直接讲解的最大缺陷,学生基本上只有一次学习的机会,离开教室之后,知识来源就消失了,并且知识来源主要是来自于老师的口中,没有老师,将来知识来源就会消失。
所以,如果老师可以设计出,让学生自学就能学得数学概念的学思达讲义,老师又何必多费唇舌去讲解呢?但如果设计不出来这样的讲义,怎么办呢?──当务之急,就是去增能,不断突破,这也是学思达老师会一直成长的主动能之一。而且,当看到别人可以做得出来这样的讲义,或是自己终于有一天也可以做出这样的讲义,这是多么重要的成长与突破啊。
但一时间还是做不到,也没有关系,老师的第二个选项就是寻找有没有适合的「线上影片」来做为助手(如洋葱数学等等,至于如何融入,我会再另写一篇文章),或者老师干脆自己录制影片,帮助学生自学这些难懂的观念。──这样的做法和老师自己直接讲解有甚么差异呢?两者最主要差异就是,线上教学影片如果教得比老师还好、还清晰,老师为什么不让更好的资源给学生用呢?还有无论线上教学影片或老师录制影片,影片一充足,都让学生有更多自学的机会、重复学习的机会、还有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机会,将来还有超前学习或补救学习的机会。
如果做不出讲义,又没有良好的线上影片,这时候学思达老师才会开始考虑直接讲解。对学思达老师而言,直接讲解也分成好几种选择。
因为学思达上课流程有五个步骤:
◎自学→思考→讨论→表达→教师统整(然后不断循环)
第一种选择是:老师先让学生摸索,再随机视形况切入直接讲解概念,再展开学思达。
于是就会有底下几种选择,如:
◎自学→思考→「教师讲解」→讨论→表达→教师统整
◎自学→思考→讨论→「教师讲解」→表达→教师统整
◎自学→思考→讨论→表达→教师统整→「教师讲解」
最后一种选择才是:老师一开始就直接讲解概念,然后展开学思达。
学思达上课流程顺序的「起始点」就会变成:
◎「教师讲解」→自学→思考→讨论→表达→教师统整
换句话说,老师可以直接讲解概念吗?当然可以,但在学思达的系统里,通常会放在最后一个选项,先去努力尝试和突破前面的各种选项。
为什么要这样呢?
其实这里头牵涉到很多教学重要概念:学本教育、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翻转教室、协同学习、高效学习、能力培养等等,只是学思达很少谈这些理论,而是真正在课堂上实践。
还有,这样做的优点是,长期而稳定地培养并积累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多元能力,而其困难点就在于:初期看起来耗时、费力、效益缓慢。但是时间一长,这些困难点都不会是困难,花掉的时间和气力,都会成为老师和学生成长的重要资源。
老师还问:「概念课用学思达这样教,有些学生掌握不好。」
对学思达老师而言,应该反过来这样问:「概念课用学思达这样教,有哪些学生已经掌握得很好(这意味着,这学生已经可以顺利自学),有哪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好?这些还没有掌握好的学生,老师要在哪一个环节(接下来的同学讨论时会不会有人就教会他们、学生上台时可不可以教会他们、老师统整或讲解时会不会教会他们)、哪一个时间点帮助他们?如果只有少部分的学生没有掌握好?我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帮助他们讲解?而不是让已经可以顺利自学的学生,也跟着还没掌握的学生一起被限制住?」
当学思达老师这样想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开始走向差异化教学了,这也是刘继文老师三轨学思达珍贵的地方(其中一轨就是,老师直接讲解给低成就的学生听)。──可是,当老师觉得,学生一定要老师直接讲解才能懂概念的时候,很多事情就不会发生了,老师不会想到影片、不会想到讲解还有各种时机选择、不会想到差异化、更不会想到日后还有个人化学习。──老师只剩下自己的口才和学养,学生也就只有这位老师的口才和学养,而不会有集体的智慧、更好的资源和开阔的思维,以及将来各种深入而灵活的变化。──这才是我说的,真正惊人的差异点。
勇敢突破此一概念,勇敢突破既有思维去实践,学思达就会开始走向深水区,向另一新境界。──而这,也是刘继文老师接手的最重要意义。
——
【繁体字版】自學與講解之間,如何抉擇?如何取得平衡?
一位數學老師在議課時,提出一個問題:「當學思達課堂涉及到『數學概念』時,是否可以先由老師講解,成效會更好?學生掌握概念會更穩固?」
我的回答是:「當然可以,只是必須先考量『老師講解』時的優先順序、時機、以及長度。」
當時我回答,限於時間,加上我內心情緒有些起伏(也許想起了太多事情,一時心情複雜,回答有些激動,但學習薩提爾好處之一就是,很快就能覺察),回答的並不周密。我想再透過文字,多加說明。
一個數學老師在教數學概念課時,如果是單純直接講解,通常有兩種狀況:
一種是老師從頭講到尾,單向講述,把觀念完整講清楚(有些還搭配「教具」或「課件」(如PPT))。(從頭講到尾,最大的缺點就是會超過學生專注的最佳時間。)
另一種則穿插著「問答」,一邊講解、一邊提問。
這兩種直接講解的好處和優點就是:老師覺得節省時間、效率高、學生掌握度高。
但缺點也很明顯,即是:學生失去探索、思考、自我建構知識概念的機會與訓練、甚至失去嘗試想錯和想不出來的機會與體驗,還有學生失去了「自學」的機會。。
對學思達老師而言,難道遇到了「概念課」,老師就不能直接講解嗎?
答案當然不是,老師是可以直接講解的,只是學思達老師會把「直接講解」放在最後選項,而不是放在第一選項。
一個單向講述講解的老師,手上擁有的資源就是:
(1) 老師的口頭講解能力。
(2) 搭配課本和老師自己準備的教具與課件。(而這些教具和課件,通時在站在教師的角度準備的,只有老師知道如何使用和解說,沒有老師,這些教具和課件,對學生要自學而言,基本上作用並不大)。
但是學思達老師,手上的資源卻有4種:
(1)課本。
(2)學思達講義(老師為學生編寫的學生自學手冊,其性質就像LOGO積木的組裝手冊)。
(3)線上影片(別人錄製的(如洋蔥數學)或老師自行錄製(核心老師開始提議錄製解題影片,附上QR CODE,再進一步,其實就是錄製概念課的影片,──這時候老師就會發現,這些影片可以很容易和學思達講義結合在一起)、
(4)老師的口頭講解能力。
所以,一個學思達老師面對「數學概念課」,第一個要想的並不是「是不是我直接講解效果比較好」,而是「我能不能先讓學生通過自學就能學起來這個概念(甚至記起來、掌握起來。──每個目標不同,設計重點就會有所不同)」。第一件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我如何編寫出如何可以讓學生自學就能順利學得此一概念的學思達講義。
在這裡容我先岔出一下。我常跟習慣口頭直解講解、或邊講解邊採用問答的老師建議,倘若不知學思達講義如何入手,何不把他認為精彩的、有效的「直接講解的內容和過程、問答時提問的問題」,逐一寫成文字、再拆解成一個個小環節,其實馬上就變成學思達講義的雛型。上課時,老師進行直接講解時,就可以發給學生搭配使用,和原本單向講述的教學模式一模一樣,而且效果更好。──其中最大好處便是,學生上課可以聽老師直接講解和提問,下課後,老師還用講義陪伴著他,他還可以透過講義隨時複習老師講解的內容和提問,而不是只有老師講解完了之後,就再沒有重複學習的機會了。──而這也是,直接講解的最大缺陷,學生基本上只有一次學習的機會,離開教室之後,知識來源就消失了,並且知識來源主要是來自於老師的口中,沒有老師,將來知識來源就會消失。
所以,如果老師可以設計出,讓學生自學就能學得數學概念的學思達講義,老師又何必多費唇舌去講解呢?但如果設計不出來這樣的講義,怎麼辦呢?──當務之急,就是去增能,不斷突破,這也是學思達老師會一直成長的主動能之一。而且,當看到別人可以做得出來這樣的講義,或是自己終於有一天也可以做出這樣的講義,這是多麼重要的成長與突破啊。
但一時間還是做不到,也沒有關係,老師的第二個選項就是尋找有沒有適合的「線上影片」來做為助手(如洋蔥數學等等,至於如何融入,我會再另寫一篇文章),或者老師乾脆自己錄製影片,幫助學生自學這些難懂的觀念。──這樣的做法和老師自己直接講解有甚麼差異呢?兩者最主要差異就是,線上教學影片如果教得比老師還好、還清晰,老師為什麼不讓更好的資源給學生用呢?還有無論線上教學影片或老師錄製影片,影片一充足,都讓學生有更多自學的機會、重複學習的機會、還有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學習機會,將來還有超前學習或補救學習的機會。
如果做不出講義,又沒有良好的線上影片,這時候學思達老師才會開始考慮直接講解。對學思達老師而言,直接講解也分成好幾種選擇。
因為學思達上課流程有五個步驟:
◎自學→思考→討論→表達→教師統整(然後不斷循環)
第一種選擇是:老師先讓學生摸索,再隨機視形況切入直接講解概念,再展開學思達。
於是就會有底下幾種選擇,如:
◎自學→思考→「教師講解」→討論→表達→教師統整
◎自學→思考→討論→「教師講解」→表達→教師統整
◎自學→思考→討論→表達→教師統整→「教師講解」
最後一種選擇才是:老師一開始就直接講解概念,然後展開學思達。
學思達上課流程順序的「起始點」就會變成:
◎「教師講解」→自學→思考→討論→表達→教師統整
換句話說,老師可以直接講解概念嗎?當然可以,但在學思達的系統裡,通常會放在最後一個選項,先去努力嘗試和突破前面的各種選項。
為什麼要這樣呢?
其實這裡頭牽涉到很多教學重要概念:學本教育、自主學習、先學後教、翻轉教室、協同學習、高效學習、能力培養等等,只是學思達很少談這些理論,而是真正在課堂上實踐。還有,這樣做的優點是,長期而穩定地培養並積累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等等多元能力,而其困難點就在於:初期看起來耗時、費力、效益緩慢。但是時間一長,這些困難點都不會是困難,花掉的時間和氣力,都會成為老師和學生成長的重要資源。
老師還問:「概念課用學思達這樣教,有些學生掌握不好。」
對學思達老師而言,應該反過來這樣問:「概念課用學思達這樣教,有哪些學生已經掌握得很好(這意味著,這學生已經可以順利自學),有哪些學生還沒有掌握好?這些還沒有掌握好的學生,老師要在哪一個環節(接下來的同學討論時會不會有人就教會他們、學生上台時可不可以教會他們、老師統整或講解時會不會教會他們)、哪一個時間點幫助他們?如果只有少部分的學生沒有掌握好?我還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幫助他們講解?而不是讓已經可以順利自學的學生,也跟著還沒掌握的學生一起被限制住?」
當學思達老師這樣想的時候,就已經準備開始走向差異化教學了,這也是劉繼文老師三軌學思達珍貴的地方(其中一軌就是,老師直接講解給低成就的學生聽)。──可是,當老師覺得,學生一定要老師直接講解才能懂概念的時候,很多事情就不會發生了,老師不會想到影片、不會想到講解還有各種時機選擇、不會想到差異化、更不會想到日後還有個人化學習。──老師只剩下自己的口才和學養,學生也就只有這位老師的口才和學養,而不會有集體的智慧、更好的資源和開闊的思維,以及將來各種深入而靈活的變化。──這才是我說的,真正驚人的差異點。
勇敢突破此一概念,勇敢突破既有思維去實踐,學思達就會開始走向深水區,向另一新境界。──而這,也是劉繼文老師接手的最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