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诚:学思达如何改变教与学(一)
根据张辉诚先生11月5日在2017杭州名师名校长国际论坛工作坊发言速记整理。
为什么孩子不爱学?
各位老师,大家早安!我是来自台湾的张辉诚。对我而言,我比较关注的是当代学生为什么在学校里失去了学习的动机。我相信在大陆,以后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相同的情况。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跟家庭背景越来越富裕有关。以前我们要靠读书“翻身”,但现在很多家庭条件已经很好,不需要靠小孩翻身。当整个社会的平均富裕程度越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越来越差。第二,有太多事情比读书更有趣。所以我们常常在讲,学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读书,找不到比读书更无聊的事情。换句话说,学生不想学习也是自然而然。第三,学校提供的知识,绝大多数跟学生的生活脱节。学生不傻,TA知道学习只是交换分数的工具。一旦交换完以后,就不会记得所学的知识。最后一点,学生的成绩这么差,是老师无心造成的(甚至成为主要元凶)。
现在的老师基本上有三种教学形态:第一种,单一讲述为主,数量大概超过9成;第二种是“翻转教学”的形态;另外一种,严格来讲不算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一种工具的改变,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后面两种形态的区别,后面我会再做解释。
当一个老师以“单一讲述”为主时,学生就不能讲话。因为你让学生讲话,学生会越聊越开心,而老师则会不开心,这个不开心的人只能叫全班闭嘴,才可以让自己讲得开心,这是一个矛盾的结构。第二,我们的学生不是不会讲话,而是只要讲话就会聊天。怎么样让学生不再聊天,而在课堂上聊知识,表达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关键。
“填鸭式教学”真的高效吗?
单向讲述式授课当然有优点,像我现在就是在单向讲述,为什么?因为我要在50分钟内告诉各位我这20年做了些什么。但我们的学生不是只听50分钟,可能要听12年,我们不应该12年都在“填鸭”。
“填鸭”的好处是“浓缩知识、学习速度加快”。但是它的缺点首先是破坏学生的学习乐趣,你看我们的学生没有进学校之前,都不断问父母“为什么”、“为很么”。而进到学校以后,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就会说不要问,我等一下给你答案。这就是“填鸭教育”最大的问题,它会很严重破坏学生的学习乐趣。
第二,当老师“填鸭”的时候,教学成效非常低。这是“学习金字塔图”。当老师“填鸭”两个礼拜之后学生记得多少?5%。当我们的教学在“填鸭”,我们以为它成效很高,但实际上它成效很低。老师在“填鸭”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学生的学习状态。“我教的TA学会了吗?我不知道。所以只要一“填鸭”,考试就会来,因为只有通过考试,才有办法知道学生掌握了多少。因此,如果你不改变教学结构,考试一定不会取消。而且老师相信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考试,学生就不会念书,这件事情很可怕。以后到了某一天,不用考试,学生就真的就不念书了。
还有,老师在“填鸭”的过程中,会严重破坏学生大量学习的机会和能力的养成。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一件事情,就是学习是有速度差。我讲一个简单的概念。阅读的速度,远远快过讲话的速度,而且正常人,大概是3倍以上。可是,我们老师不在乎这件事情,也不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在哪里。当老师一直“填鸭”的时候,学生学习的速度永远只是老师讲话的速度。
再来,当老师在“填鸭”的时候,也就垄断了知识的来源,所有的知识就必须依赖于老师的嘴巴,如果老师不在现场,知识来源就会消失。可是,在这个时代已经行不通了,原因很简单,学生只要上网一查,知识来源都来了。所以我们上课一定要禁用手机,不然学生的知识来源比老师多,老师就没搞头了。所以当老师在“填鸭”时,一定是告诉学生“我垄断了知识”,而且同时禁用手机就是在告诉家长和社会,学校和真实的社会脱节,而且还背道而驰。因为手机已经不止有“玩”的功能,它有强大的资料库的功能,可是我们老师却没有教学生怎样融入全新的学习的样貌。
我不知道大陆的情况什么样,台湾的高中生上课很无聊,因为很多老师都在“填鸭”,每天还有无穷无尽的作业和考试,造成睡眠的严重不足。所以我常常讲,因为他们在学校过一个病态的、不健康的、低效能的学校生活,所以导致被迫过一个病态的家庭生活,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有没有可能这就是我们想要做的?让课堂上变得很有趣,它的很有趣来自于严肃的学习、深度的思考、解决问答题之后的成就感,所以没有讲笑话,没有点缀式的活动,全部都是严肃的学习。下课就可以很轻松,甚至都可以不用补习,每天都在动脑思考,让我们下一代有一个健康的睡眠、健康的家庭生活。
怎么做?下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两种形态的“翻转”。
翻转课堂与翻转教学
2008年,两个美国高中老师开始尝试翻转课堂。它源自于工具的成熟,第一个是网络,第二个是电脑,第三个是手机,最后加上一个工具(教学影片)就完成了。教学影片为什么这么重要?老师垄断了知识,老师要出现教师空间,学生才有办法学习。但把老师上课讲的话录影起来,老师就可以被取代了。
所以美国两个高中老师就做了一件事情,他们就开始录影片。以前在学校教知识,回家做作业,现在改了,回家看影片,来学校写作业答疑,称之为翻转课堂。但是各位一想就知道,它其实很危险,因为只有一个老师做,勉强可以。但如果整天8个小时,一到家里看8个小时,不知道谁先会疯掉,家长么。所以家长肯定会很快地反你。为什么在美国可以做到?美国两三点就放学了,台湾五点放学,课后要直奔补习班,他什么时候看影片?
教学的关键技术没有改变情况下,突然把翻转课堂弄进来,很快学生就受不了了,要你老师干吗?全校都只要一个老师就好了,不用!只要一个工友统一放影片就可以了,那老师的专业就消失了。
翻转教学,是教和学的形态的改变。传统是老师一直讲,学生被迫听。现在是什么?学生主动学,然后老师教的部分大幅度缩小,我们称之为老师和学生身份的改变。老师和学生身份一改变之后,所有的东西可以加进来,翻转课堂的影片可以用,也可以不用,我的专业永远抓在我的手上。
“学思达”是一种翻转教学的模式。这个模式我已经自己实践了10年,并在台湾推广了5年。当我开始教书时,我发现自己从一个“填鸭式教育”的受害者变成加害人。我做不到,所以从我教书的第一天,我就尝试开始做教育改革,一直做了15年。
我觉得要改变“填鸭”最难的两个环节:第一个,考试成绩;第二个,考试和作业。我已经可以做到不用课前预习,没有课后作业,也没有任何一张考试卷,全部在课堂上完成,而且成绩是在最顶尖。如果没有办法在成绩里面取得优势,填鸭的明星老师不会理你,还有补习班也不会理你。但我开放教室以后,最早来观课的,是补习班的老师。如果做不到这些,所有教学改革,在我看来都是点缀式的,看起来很漂亮,但它没有改变真正的关键问题。
真正的翻转教学的起点是师生拥有对等的资料
为什么学生没有办法自学?首先,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足,第二个是老师垄断了知识。老师为什么会上课?因为要备课,把抄的东西教给学生。老师的资料比学生多才有办法上课。让学生的资料和老师的资料是同一个水平的,我认为这是真正的翻转教学的起点。
我举一个比较容易懂的例子。我在台湾师范大学念书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老师,他的课没有定任何一本教科书。每次上课他都从包里拿出来一张卡片,上面有他的资料和大纲。然后他拿起来就像大演说家一样,讲一句,我们就抄一句。这个老师讲话的速度比我们抄写的快,所以他讲话速度会特意放慢,上一句和下一句隔五秒,我们那时候好感谢他。
抄了一个月,我觉得不太对劲,后来我发现有人在卖他去年抄过的一年完整的笔记,一本20块,我二话不说就买下来了。买下来以后,我一个人坐在最后面的角落,老师讲两个小时的内容,我半个小时就看完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老师讲的话和书上的一模一样。
那个时候如果我不要那么自私,告诉全班说同学不要抄了,20块钱就可以买到了。可能这个老师就没办法上课了。这个老师为什么会上课?因为他垄断了知识来源。但是如果所有的学生都有老师的上课笔记,这就是真正的翻转的起点。
我们老师困在垄断知识的顶部,却忘了学习其实是有速度差的,这个速度差来自于阅读的速度快过讲话的速度、讲话的速度快过抄笔记的速度。老师上课一直讲,不是一直耽误学生的学习吗?
请各位想想看,老师的备课其实也是在阅读。所以我的学生上课,可以用参考书、教师手册、备课用书,还有手机。换句话说,学生跟老师的资料是同样对等的,如果我要追求课堂效率,就可以把我专业的备课材料提供给学生。我的备课不是在课本上抄得密密麻麻,而是做一个讲义,让学生可以根据课本、根据讲义,可以自己看得懂。以问答题为导向,设计各式各样的问答题,反过来问学生。然后我又知道学生最佳的专注时间只有15分钟、20分钟,我就把所有的知识点切在15分钟,TA可以读完,保持TA最佳的专注时间。
为什么我把它叫“学思达”,因为在课堂上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填鸭”永远没有办法训练出来的。它其实有简单的步骤,但是每个步骤会延伸到高度专业的部分,后面我会进一步介绍学思达的流程,以及为什么学思达可以快速复制,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
来源:http://mp.weixin.qq.com/s/sLS-tHg2cwY-b_JALiVrVA
备课是要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是老师怎么教
学生没有办法自学的原因:第一,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足;第二,老师垄断了知识。老师为什么会上课?因为我们备课了,把我们抄的东西给学生。师生之间的资料是不对等的,老师的资料比学生多,才有办法上课。当学生的资料和我们一样的时候,老师突然不会上课了。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翻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资料和老师的资料是站在同一个水平上。
当我要让学生自学的时候,我永远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他的课本资料够不够。如果不够的话,我要不要帮他补充到他看得懂。如果我不补充到他看得懂,他需要用什么样的工具找到这个答案?他有这个工具吗?第二个,我要花多少时间,训练多少能力?我都要帮学生想好。
所以,我的学生上课,可以用参考书、教师手册、备课用书,还有手机。有时候,我要追求效率,就不要让他查那么久的时间,就用我的专业提供给他。
我的备课不是在课本上抄得密密麻麻,而是做一个讲义,设计各式各样的问答题,让学生可以根据课本、根据讲义,可以自己看得懂,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我知道学生最佳的专注时间只有15分钟、20分钟,那就把所有的知识点切在15分钟,他可以读完,保持他最佳的专注时间。如果他没有自学能力,我可能让他看三分钟就设计一个问答题,慢慢从三分钟变成四分钟、五分钟一直到20分钟,甚至整节课他都在自学。
学生自学的材料,到底是要在课堂上看还是回家看?如果课堂时间够,而且又能够发挥高效,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课堂上做到。我花了20年,做到了。我觉得要改变填鸭最难的两个环节:第一个,考试成绩;第二个,考试和作业。如果我们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学生成绩好,这才是对的。如果作业很多,考试很多,每天都在预习,这不一定是家长和学生要的。
如何分组才能激活良性竞争
学生有资料和问答题不一定会看,或者看了也不一定找得到答案,那可以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但有小组也不一定讨论,所以要设计一个机制让他们不得不讨论——把分数绑在一起。也就是任意从这个小组抽一个人,这个人就代表全组的分数。分数绑在一起的好处是:程度好的学生就会开始教程度弱的学生,因为他们是命运共同体。
可是我抽到一个学生,万一他不会,他的压力就变得很大,怎么办?我把所有的计分变成正向,抽到就得一分,没有零分和负分,只要被抽到就变成奖励,但满分可以是4分或5分,这个老师可以设定。
学校里头如果没有任何机制,就只有几种情况了:“各位同学,有没有谁来回答?”然后,学生会变成墓碑。当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回答。”你不要太高兴了,因为可能每次都是同样的学生举手回答。当提问变成抽签的形式,每一个人都可能被抽到,每一个人就都会准备。这样才可以在课堂上真正知道学生掌握的状态,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循环。
分组的方式其实千变万化,但是对学思达而言,我们在乎的是“为什么要分组”。第一个,我希望以强的学生带弱的学生;第二,我希望出现合作的关系,同时还出现相互砥砺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正向的压力。我希望学生又合作又竞争,而且不是恶性的竞争。
如何设计问题,进入有深度和高度的对话?
学思达讲义的制作,关键核心是用问答题取代选择题。如果只让学生自行阅读,发现问题,老师的专业性就会消失。是否要补充资料、补充哪些资料、设计哪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老师在这方面的专业性应该被公开检验。
问答题的好处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思考。你想训练学生什么能力,就可以设计什么样的问答题。当老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应该想清楚,这个问题到底是要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还是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还是分析、评鉴、创造的能力?
曾经有一个上海的特级教师到台湾讲课,用了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但这个问答式教学方法是什么?就是直接问你问题。比如说: A同学你赞成新加坡的鞭刑吗?赞成吗?那为什么赞成呢?因为这样才不敢犯罪。他接着开始大发议论,很迷人,他学养很好,观点也很好。
但学思达不会这样。我要问学生问题的时候,我得补充资料:第一个,新加坡重视鞭刑;第二个,国际人群、特色组织反对新加坡鞭刑的理由;第三个,新加坡大学调查鞭刑和犯罪力的消长变化关系;第四个,新加坡人民面对鞭刑的看法。然后再问他,请问你赞成鞭刑吗?如果不赞成,你有想出另外一个新的方式,可以取代鞭刑吗?
大家了解两种方式的差异在哪里吗?
现场有人问上海的特级教师:“为什么要讲这么多?”那个特级教师说:“如果我没有诠释这么多,学生没有办法进入深刻的理解。”
知道我怎么回应他?我说:“老师你刚才讲的精彩观点是你自己想出来,还是偷看别人的文章,冒充你的观点?”
是他想出来的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不把原始资料给学生?而是垄断知识,把自己弄得好像学养很好。老师没有专业的给到学生相关背景知识,就要让学生开始对话,学生只能机智应对,没有办法进入深度而且有高度的对话。
学习速度差与填鸭教学的递减效果
为什么很多老师都在赶课?因为学生学习的进度是老师讲课的极限。学思达一开始进度可能会变慢,甚至可能落后三分之一,没有错,但是你要撑过那个时间。我常常建议,一开始不要全部做学思达,穿插着,你看学生累了,就用学思达。课后、课中一次,慢慢变成整节课。
慢慢半年到一年之间,进度会赶上来。因为速度会越来越快,后面会变成2倍、3倍、5倍、10倍。大家要注意,这里面有一个真正的学习速度差,老师都忘记它的重要性,阅读的速度是可以培养的,老师的讲话速度是不可以培养的。学生不可能说老师你讲话的速度太慢,我按一下1.5倍、2.5倍,他可以吗?
我们常常在讲,学生一直在考试,而考试不能看书,学生其实一直在进行背书大赛。我们的小孩背了12年,最后考完人生最重要的一场考试以后,就会把他12年学的东西快速忘光,所以这12年是一个浪费。
即使学生12年所有学的知识一字不漏都记下来,他拼得过机器人吗?我们栽培了学生12年,就等着被机器人淘汰?
我一直讲填鸭式的教学,是一个递减的结构。什么叫递减?我是一个老师,我用我的专业把这个教科书统统搞懂,就是100分。我教给学生之后,你就会看到变成100%、90%、80%都有,这就叫递减结构,而且很快告诉学生,你赢不了老师,因为最多是100%。这就是封闭型的选择题。但如果问题变成创造型的、应用型的,学生理解100之后,就会答出200分的答案、300分、500分、1000分,这是一个递增的结构。
当老师设计问答题,补充足够完整的资料以后,学生进入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抽签回答问题,最终改变学习的模式。学生会从一个被迫的状态,变成一个主动学习的状态。学生会从一个中低速度学习为主,进入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高速度的学习状态。
如何与学生对话
当老师开始改变角色,和学生站在同等关系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是老师不会跟学生对话。要跟学生平等、内外和谐一致的对话,非常困难,需要刻意的学习。学思达的工作坊,会包含这部分。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萨提亚冰山理论,它把人的内在做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冰山。
假设我现在在上课,面对三四十个学生,我正上得兴高采烈,结果他趴下去睡倒,这就牵涉到老师的第一层内在:情绪感受。学生睡着以后,老师的负面感受就会起来了。老师的应对有四种:第一种,指责;第二种“同学,醒醒,快下课了”,这是讨好式的服务;第三种是讲道理,“一寸光阴一寸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第四种就是打岔,完全不面对这个学生。
这四种姿态就是求生存的姿态,你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你有什么样的资源,你就会作出不一样的反应。父母对小孩最明显,一开始可能是讨好,讨好没有用,就干吗?超理智,超理智没有用就指责。
当一个学生睡着,为什么老师的感受几乎都是负面?因为在感受底下有一层观点,这个观点大家从小到大被训练出来了:学生上课就应该醒着,醒着代表认真。学生睡觉违背了我的观点,所以我会生气。
萨提亚把期待分成三类:对自己的期待、对他人的期待、来自他人的期待。你看“对自己的期待”:开玩笑,我可是特级教师,教了多少年,我多厉害,我上课你居然要睡着,我期待空了。我对学生的期待是:我这样认真,你就要用同样的认真回报我。
还有“来自他人的期待”:等一下校长和主任带着一批人来看特级教师上课,结果看到有学生睡着。我内心的复杂,都没办法想象。期待底下还有更深的渴望,渴望自己被爱,渴望自己被接纳、被认可,渴望自己是自由的......
注意看,一个学生睡着,会从最深的地方伤害老师,因为老师很快发现自己不可爱、学生不爱他。你们要真爱我,眼睛不能闭起来。还有,学生不认可我,我没有意义和价值。我讲的话你都没听,我怎么会有意义、有价值。请各位注意,老师还因此不自由,因为我被迫要处理这个学生的问题。
各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当一个学生睡着了的时候,老师经常困在自己的感受层,他不在乎学生的感受,不在乎学生的观点,不在乎学生的期待,更不在乎学生的渴望,你就没有办法跟学生进入一个深刻的连接。你大量讲话,不跟学生讲话,那就不用讲深刻连接。
老师安顿自己
◉ 觉察:我感觉自己有一点儿难过。(停顿十秒)
◉ 承认:我承认自己是难过的。(停顿十秒)
◉ 允许:我允许、并且接纳自己感到难过。(停顿十秒,甚至更长时间)
◉ 做五次深呼吸,感觉呼吸从鼻腔进,从鼻腔出。
◉ 转化、欣赏自己:告诉自己,即使我感到难过,我也欣赏自己,仍然这么努力。
学思达的学生会告诉你一件事情:“老师,我觉得我们班好像是一个家”。所以,大概半年后,我会教学生彼此之间怎么对话。各位知道,我教完之后,学生会说什么?“老师,赶快教会我爸妈”。所以我们开始教爸妈怎么跟小孩对话,而且我们在对话的时候,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有意识地进入一个平衡的内外和谐一致的状态。当一个老师开始展现专业高度的时候,我就可以开始影响学生、影响家长。
张辉诚老师自曝囧事…
我现在示范一次给各位看,什么叫观点改变,以及观点改变之后,什么东西会跟着变。
我做了台湾史无前例的事情,我把课表丢掉网络上,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看,而且我当时吹牛,没有一节课不是高效率,没有一个学生会睡着。风风火火搞了半年以后,自己都很得意。
有一天来了一百多个人,像这样,前面坐满了人,外面还有50个人隔着窗户,像在看动物园一样。上课上到一半,各位知道发生什么事?一个学生倒下去了。我当时怒火中烧,好像火山要爆发,但我不能发飙,我压抑着怒火说“你怎么了”,学生说“老师,对不起,我经痛”。
问一下各位,这个学生告诉你她趴着是因为经痛,刚刚感受很差的老师,知道原因之后还会难过吗?我当时多焦虑,赶快转身跑到后面,“老师,你看那个学生趴着,经痛,不是学思达不好”。你知道100多个人,我没有拿麦克风讲,我讲了10遍。为什么?因为我的期待空了。
我后来大量、频繁跟学生对话之后,发现对话的能力很重要。为什么在填鸭教学里面没办法跟学生对话?因为你对话就要停止上课,大家就要看好戏。为什么学生上课不能睡觉?因为在填鸭课堂里,只有一次学习的机会。老师会跟你说,你如果睡着,那听到老师讲这个问题,就是下辈子了。 可是学思达老师要讲的东西都在讲义上,学生睡醒过来还可以再问。”
师生冲突与对话
开始联结:怎么了?还好吗?(关心)
核对感受:你觉得难过吗?生气吗?后悔吗?痛苦吗?委屈吗?…
核对行为:然后你做了甚么事?(重复)
核对观点:你怎么看这件事?(怎么办才好?)
核对期待:你希望得到甚么帮忙?
学思达如何让教师快速成长
学思达做到一件最惊人的事情,就是知识的传授可以被记录下来。一旦被记录下来,教学就可以交流。
如果你教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现在有一个老师说:“请问老师,请问有什么样的办法达到你的功力。”三十年的功力,就像武侠小说那样传过去了?骗谁啊?
学思达的老师,可以把怎么样设计问题、补充资料,甚至上课原本要讲解的通通都变成知识。换句话说,其他的初任教师可以站在我的基础上不断往上。请各位注意这件事情,我们的老师,不管他是第一年教书,三十年教书,他都可以站在同样的能力高度上。
学思达的结构是学生会比老师越来越厉害,学思达也会让老师变得越来越厉害,不厉害,那有什么用?我在新加坡可以训练高级教师的影响力超过特级教师,原因很简单:他们有真正高度的专业教学,而且可以相互交流和累积。
填鸭的老师只要两个能力:第一个,专业素养;第二,拼口才。但学思达不是,老师要教学生什么东西,自己先要学。你要学生有什么能力,你就要有什么能力,不然你怎么训练他。
老师一直在想的是,除了用嘴巴讲之外,我可不可以把这个选项放在最后一个。大家请记住,知识你讲完之后就消失了,100分变成90分、80分一路往下递减。那老师有没有更多办法帮助学生自学?影片、CD、网络、讲义?补充什么资料,设计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怎么样思考和表达?通通都是学思达课堂上必须思考的事情。老师永远在考虑时间的成本、教学的效益和专业的素养。如何才有可能培养学生?自学的高速度、习惯,多元能力,学习的高效率和有效学习等。
但传统授课的两个能力,对学思达而言是一个基本功,接下来是编讲义、设计问答题,你上课变成主持人,你要学会引导,强化班级的能力,还有一对一辅导学生能力。
学思达促成了老师从理解型、诠释型转为创造型,所有的机制有一个简单的模式,你学会了就会不断调整、创造。老师开始激荡,新旧时代开始对话,学生的能力不断增强。我们教了12年,学生可能会把知识忘光。但学思达的老师之间可以对话,以前老师在一起什么都聊,就是不聊教学。学生下课什么都聊,就是不聊上课内容。但是学思达,老师之间开始对话,学科之间开始对话。
当学思达成功之后,自然而然会开放教室,而且是随时。原因很简单,你要训练学生上台讲话,他讲得那么好,没有观众,你都觉得对不起学生。
还有,为什么一般老师把开放教室看得这么可怕?因为你站在讲堂上,人家是看你,但我不想让人家看。请各位注意,学思达有没有成功的标准就是能不能随时开放教室,供大家检验。
大家认为公开授课都是假的,原因很简单,你能做到每一节课都是这样的吗?我在香港讲了以后,没有人相信,他们说:“张老师你教得很好,那是因为这个班是最好的,是挑过的学生。”
我去马来西亚测试学思达,他们挑了最烂的学生给我,我上完课之后,有老师就举手说:“老师这个班我有教,平常不是这样,是因为人太多。”我说:“我知道,所以我的教室是随时开放,我要告诉各位,公开授课教得再好,人家都觉得它是假的。这不用担心,我每天都可以公开。”
一般的老师最需要什么?真实的教学现场,不是公开授课。开放教室可以有效、快速、成功复制,不然你再厉害也没有用。还有,它低成本,不需要影片,不需要改变什么,老师的教学技术、能力改变了,教学现场就会改变。
高品质的东西可以接受最专业的检验。台湾很多教授,台湾师范师培系统很多人陆续来观课,第一现场的专业能力终于得到真正的肯定。因为我们中学老师基本上没有专业,以至于我们都抬不起头。原因很简单,大学老师都有专业,但大家忘记了学科和专业教学是两回事。
学思达没有什么了不起了,我们就是从填鸭的堡垒当中破一个洞,让很多老师离开填鸭的堡垒,而且可以快速、有效地复制。还要记住,不需要依赖任何一个校长、一个主任、任何的资源,个体就能够成功。这是学思达唯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