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让孩子使用刀锯等切割工具,怎么确保安全?
这属于工具的管理以及安全隐患问题。这是这次复盘时大家说得最多的。
之前要么是大家合作一个作品,用到的工具尤其是刀和锯等很少,建筑师一人就管好了。做树屋建造时,每个工具怎么用,都是刻意教过练习过的,也没见谁拿着锯子舞的,大家都是忙到不行,而且他们每个组还有组长,这些小组长可有责任心了。
这次设计游乐场,是每个人负责一个功能板块,最后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游乐场设计,所以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个桶,都有一套自己的工具。也没分组设组长。有家长就觉得这样自由的使用刀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我们调整了四个做法:
1)挖坑(很多孩子设计了游泳池)的时候,不用刀具,用一种专门挖坑的勺,或者直接通过浇筑来分出高低层次;
2)刀具等放在一个工具箱里,锁起来,必须用的时候才拿出来;
3)增加一个了解工具、教大家正确使用工具的环节;
4)继续设置必要的职位功能,让他们学着自我管理。
Q2: 感觉下午大家制作模型的时间不太够?
这次真的是时间特别紧张,到了傍晚做模型时,很多孩子只做了基础模型,都还没来得及往里面加东西。而且过了4:30,太阳一落山,天黑了温度也降了,就很着急。
考虑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总体上比较欠缺,这部分又特别费时间,所以自我介绍、讲解,测量和图纸定位这些工作要控制在上午都完成,留出整个下午来制作和分享。测量和画图是必须要有的,画图的最大价值除了整理设计思路,还有对地表各种重要物体进行定位的作用。但是做模型来表达(立体+实物),比画图(把三维的景象转化成二维的图画)来表达,其实更没有年龄要求,更容易,也更直观,也是建筑课里特有的。
另外就是家长们早上和午餐时集合的时间意识不强,没有按时到位,也影响了进程。但是这部分,只能加强意识,不能强行要求,确实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
自我介绍的时间可以省出来,休息的时间可以省,每个环节的时间要有卡点的意识。
Q3:不是说好了让孩子单飞的吗?怎么事到临头,还让我们帮忙做模型呢?
我们原则上是不管家长的,只管孩子。家长是自由的,愿意待着陪他们,还是自己逛去,我们其实是没要求的。这点保持不变。
昨天第一次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60*60的模型(以前独立做自己作品时只给过30*30的模板),加上时间分配不合理,到傍晚做石膏浇筑的时候,家长们就一起上了。有些对动手不太有兴趣的家长就有意见了。但是这个的处理其实也比较能简单,只需要给孩子说:“我帮不了你这个,你找你们老师去。”就可以了。
看到大家互动,对亲子关系也可以窥斑见豹。
比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做的东西,一直说“很好,你已经做的很棒了。”这种接纳和鼓励,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接纳不管是情绪方面还是认知方面等,都是起点,不是终点(这是很多人的误区)。扩宽视野,看到更多可能性肯定是学习目标之一。有的表达方式不太合理,启发完别的表达方式后,就欢天喜地迭代了。当然看了各种后还是坚持自己最初的,那也是要尊重的。自己已有的被看到、被接纳,同时又有新的信息、体验、经历等进来,这就是交互,就是学习,适用于一切人群往来,孩子也不例外。它的另一个极端就是整体输出,完全没有孩子自己发挥的空间。具体交互到什么程度,完全看场景。但是之前真的有见过爸爸和女儿为了做树屋模型有冲突的,双方都气到不行。一言难尽。
也有孩子某个环节没有太投入,被家长单独叫到一旁,仿佛要从最底层重建似的。我觉得没有必要,做现场活动,事情本身它有一个“流”,带动大家一起往前走,有的暂时没理解太好的,做太好的,也没关系,接着做就好了。多弄几次,他们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觉悟的。不要时刻想着用“精读”的方式学习,很多时候是“泛读”,没有大量的泛读做底,追求“精读”的效率,真的是太为难孩子为难自己了。我们要认真,又要别太认真哈。放松、游戏,有时候过程本身就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