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就开始狂风大作。今早门口的大垃圾桶都被风给吹跑了。
吃完饭,我照例让他们休息下消化下,再上课。
结果各自拿了本书到阳光房这边安静的看书去了,都没人理我。
过了一会儿,风吹的更大了。“呜呜呜”的声音超级的大。
他们不看书了,站到橱窗这,看外面,说:
“我们出去会被刮跑吗?”
“到底什么样的会被刮跑,什么样的不会?”
于是我决定上午就带他们出去,体验下这九级大风。
我先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大大的“风”字,问他们想到了什么?
-我先想到了狂风大战。
-风是从哪里来的?
-风最后会回到哪里去?
-你是怎么知道风来了的?毕竟它无形无色。(-有个回答:靠感觉,身体的感觉。以前他还有过一个不错的回答:它刚才走的时候摸我的脸了。)
出门前,先看了两本绘本《风和我玩》。结果只看了一本,就坚持马上要出去玩。另一本《风到哪儿去了》不要看了。
动不动喜欢打仗的,比比谁厉害的小朋友,关于风之战斗,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有一天,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自恃力大,先刮起了寒冷刺骨的北风。结果,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行人便把大衣襄得紧紧的。
与北风不同的是,南风不慌不忙地徐徐到来,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感到春暖惬意,始而解开衣扣,继而脱掉大衣。
于是,南风获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
他们坚持要骑滑板车,我同意了,并给每个人拿了一个塑料袋。
到门口时,一阵大风吹来,滑板车一直往后退。我问:风有方向吗?答:有的。(风的阻力作用,感受到了。)
几天没进公园,才发现有的树整棵黄了。我顺嘴问:是风让树叶变黄的吗?答:树是自己变黄的,跟风没有关系,风只是在树叶之间玩儿。
我找两根棍子,把塑料袋绑在上面。他们用腿跑,骑着车跑,把棍子高高的举起来,塑料袋里顿时灌满了风。
刚开始甚至,一灌满就用手把口子捏紧,然后喊“我把风抓住了!我把风抓住了!”我于是问:“关在袋子里的风,跟外面的风有什么区别?” 他们的回答很有意思:
“袋子里的风是软软的。”
“袋子里的风是不动的,外面的风是跑来跑去的。” (“空气流动”的概念呼之欲出了啊哈哈)
然后,有人把袋子的风灌满后,当作降落伞包,举着它从台阶上跳下来。(对风的阻力所做的自发应用)
(降落伞涉及的知识点:阻力,重力,速度,加速度;这些暂时体验不到。)
刚喜欢上滑板车的小朋友则是拿着捕风袋一圈一圈地兜,跟我说:越来越快,越快风就呜呜呜地叫。
但是因为他手受伤还没好,也不敢放开了让他骑得太快。希望手快快好起来,就可以玩得很尽心了。
他们大概老拿在手里太累了,又把棍子拿掉,把袋子直接绑在滑板车的把手上。这样骑的时候就自动灌满了风。
当他们把车停在边上去爬假山时,一阵大风吹来,把他们的滑板车给吹倒了。另一个没倒,还自己后退了很长一段距离。
我于是建议大家做个风力滑板车,帮他们把塑料袋绑好,主要是方向对,能让风进来,同时又别被风吹倒。
然后把它放中间,等风来。
被风吹动的时候,他们就好像恶作剧得逞一样欢呼一下。
他们现在知道风吹来吹去是有方向的。顺着风吹的方向动(比如骑滑板车)就很省心,相反,逆着风的方向动就好像有人阻挡你一样很费劲。
在滑板车上套塑料袋,是为了让风吹在袋子上。
同样,帆船的帆,也是为了更大面积的承受风的吹力,换句话说,是为了更好的利用风的(阻)力。
为了这个目的,帆船的帆一定要设计地比较大,有一定的弧度而不是把布绷直。
我们还一起看了三四部帆船的纪录片。原来帆船比赛的时候,为了找对风的方向,有时候船需要斜的开(而不是一直笔直开),为了防止被风吹倒,大家要坐到一侧去,叫压舷等等。
我建议说我们要不要自己做个小帆船去湖里玩一下,他们刚开始觉得好,但是有一个看到昨天物流发来的捆桌子的硬的塑料宽条,说要先给自己做个尺子。
(今天请假没来的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和爸爸妈妈玩儿风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