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适合画画的环境,有个自己的独立空间】
我们家从没有画画的背景,虽然我爸小时候画一些画,但他不是画家,不是相关专业人士。 小时候,家里房子中间有一面墙,墙上是白纸铺的。 墙上贴白纸可能是我爸想着可以换,但是有这么一张纸的话,你就会想这上面可以画东西。
我就在上面拼命地画,我现在还记得,画完之后想签字,可是感觉名字超难写。
那会儿应该是幼儿园阶段,小鲤鱼跳龙门、阿凡提这一类的都会画,尤其有了电视机之后,看到的形象都会画上去。 所以,墙面其实是一个重要的绘画场所,甚至客厅的地面都会画。
上小学我就有了一间独立画室。 那时我们家搬到了一个新地方,新房子有一个尖顶,我爸爸将它用木板搭成了一个阁楼。天花板上挖一个小洞,一把竹梯子架上去。 本来,是想储存一些东西,但实际上阁楼里装不了多少东西,都空着。我就把画桌、书架都搬上去。 这个房间其实挺重要的。现在的小孩有独立的房间可能会打游戏,那个时候我基本上也是在上面浪费时间,不可能每天都是画画的。 不过浪费时间也重要,尤其在一个特定的、都是书和画桌,还充满墨水臭味的空间里,还有一个天窗可以看见屋顶。
我觉得,画画和氛围、环境有关系,比如一个非常完整的独立空间。我会说,如果家里有条件,房子够大的话,就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房间,不行就一个阁楼,再不行一个阳台,再再不行一扇屏风,给孩子独立的空间。
【肯定和鼓励】
还是幼儿园时,老师让我们搓一个球,训练我们的小肌肉,要求是搓一个圆球,两个手反复搓就能把球搓圆。大家截一段材料,然后看到我在搓长条,可能我理解得有点不够,然后问我说“你要干嘛?” 我怯怯地回答:我想做个长颈鹿!细的、粗的、腰什么的,我先搓成各种条,拼个长颈鹿。老师后来跟我爸爸说,“小朋友还挺能画画的”,给了我一本简笔画的书,当时我说的一句话现在还记得挺深刻的,我说“她以为我不会画画啊(简笔画怎么是画呢?!)”。这位已忘记名字和模样的老师,一次上门表扬,给了小小的我一个最大的自信心。
我能坚持画画,最主要是在夸奖中成长。大家老说你画得好,你就直接有了自信。 我们全家从父母到兄长,全部都很支持我。他们对我管很少,哪怕很晚我还在阁楼上摸摸索索,很晚不睡觉出去逛街。 我哥哥大我两岁,成绩很好,很早就去杭州上学。我搬到楼下的大房间,在阁楼上画画,楼下大屋子里,墙上一层一层全部是我贴的画。冬天(并不是因为太冷,而是想像自己在荒野上)我甚至把窗户打开,把白天的废稿纸点着来烤火,他们也不管我。
我爸爸心里很认可和支持我,他一直非常“放纵”我。
因为个人的成长经历,我对鼓励这个词,很有感触,特别重视鼓励,也讲究方法。
有的家长的鼓励,是“符合我的标准我才鼓励,不符合不鼓励”,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其实是一种评判。 孩子的自信,是被正确地鼓励着获得的。
【跟谁学?】
我的老师是顾恺之,中国画那些大画家,我会把他们当成我将来要追求的目标,也有这样的一些理想和追求。 那时候我是真爱看画论,小时候对顾恺之等画家有一种真正崇拜,不是像现在我老探讨他们,那时候不是的,除了跪拜没有别的。
什么是传统? 插画界里面,90%不是从传统中成长,都是借用传统。就好像去传统家做客,你们家这东西不错,回家我也做一个。真正的传统是特别恭敬,当传统的仆人。 你要拜一位老师的话,就完全放空自己跟老师学,老师打你骂你也跟他学,这个是传统的练法。我小时候虽然没有一位现实中的授业老师,但是我内心里面,是用顾恺之、徐渭、石涛等老师打我骂我都不会还手还嘴的那种心态在练。
我那时候就知道哪些画家我喜欢、哪些画高雅。
初一的时候,还得罪了我班上一个同学。我去看他的画,他有老师教,画工笔画得非常专业,班上大家都认为画得最好的是他。但我不觉得,我觉得自己的画最好,因为我的画品高。 他问我“画得怎么样”,我说“画真的好,太专业了,不过你应该换个老师”。我说,你老师的画品不高。 我是完全本着朋友角度,说得极其真诚,并不是讽刺,可是却可能伤到他的心了。 我其实找过老师,胆小没进去——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我爸给我介绍过两位老师,一位画连环画、一位教素描。
当时我内心并没有强大到说自己不需要老师,有老师教我,我肯定还是会遵从的——主要是胆小挽救了我。 见到第一位老师时,我想上前给他看我的画,但我扑通一下就跪下去了,不是服软,我是有点紧张、腿软。然后,我爸爸让我自己去老师那里上课,我都没有勇气进去,所以就没有学。 第二位是专业教考级素描的老师,我三次都不敢进去,骑车还没到,就特别紧张,不敢自己一个人进去。
不过,我内心真的不喜欢画石膏像。
那时,我每天都在创作,每天都在画自己的作品,这是无比好玩的事!比如学完徐渭,就会自己画一些充满激情的树木。学完人物画,就把技法运用到刚读完的武侠小说人物肖像中。学习经典,然后启发自己去创作,这是我一贯喜欢的方式。
我因为胆小,不敢进去跟老师学,这导致我错失了很多机会。但我还蛮庆幸的,是胆小救了我。
我不是抗拒老师,而是害怕那种大家都千篇一律的学习方式。
我也会想象,如果那个时候出现一位神奇的老师,传授我真正的艺术秘密,也鼓励我自己大胆寻找自己,我一定会更加不同。
【入迷很重要】
我一直坚信入迷很重要。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上课铃响之后我进教室迟到了。那时我的兴趣爱好就是挖洞,我们在操场上挖,想着能不能挖出什么宝贝来,比如文物、铜钱什么的。那天,我就像土拨鼠一样挖洞,然后还迟到了。
进教室老师就把我叫上台去,跟大家说,“别的同学都在看书、成熟了,这个人你看长得很聪明的一张脸,他其实是一个笨家伙”。我想老师还有没说出来的另外一句话是,“更早熟的同学都已经谈恋爱了”。 我现在想,挖洞可不无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行为,是入迷的行为。
人只有很专注很入迷的时候,他才可能把洞挖得越来越深,你会挖到各种各样东西,发现大地深处的世界,植物、土层、洞穴,埋藏的东西来,不断深挖下去,才会做到极致、做到最多。
哪怕是无聊的事情,也能培养出做到最好、做到极致的精神。有了追求极致的精神,如果你有一天遇到一些比较擅长的、比较好的事,比如画画、体育,才会追求极致、追求潜能。
我一直坚信,入迷很重要。我小时候刻图章,一刻就半年多。
【自我意识】
这里面最重要的东西,是自我意识。 我在小的时候自我意识极强。常常发呆、下课就一个人跑去乡下玩……在自然里的经验,现在的孩子很少拥有,你自己一个人在陌生的树林里呆久了之后,慢慢地,感觉和感官会敏锐起来。这种感觉和感官都是磨练自我的一种方式。 人在两岁的时候,应该有两岁的感觉,七岁有七岁的感觉,这样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我。 其实,“自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词字,也不是过度自恋,当自我独处的时候,你对世界的细节就记得越清楚,自我感觉就越强,那个“自我”是跟世界发生链接的。
自我感觉,其实是自我启蒙的一个重要来源,但这种东西很难在学校中得到推广,因为没有发呆时间,得赶紧给我去上课学习去!大家的自我空间其实都是被切断的。
【自学的意义】
自学的好处是经验不是老师教的。自我学习者擅长总结经验,没有一个经验是老师教的。 有人说,没一个共同上课的地方怎么学啊? 我听了有点不能理解,艺术家不是就应该待在家里吗?家不是艺术家最好的学习空间吗?为什么非要在课堂里才可以学习呢? 自我学习是有方法的。自学的来源全部在书里面,你就会去看很多书。 小时候的书是去图书馆借的(我爸会帮我借,小孩是不能借这些书的)。我就去图书馆里翻卡片,翻完之后找到想看的书,就让我爸去借。以前图书馆借书,就是拉出一个抽屉,分类有中国美术史、插画、艺术绘画这种,很直观就能看到,会认字拉开翻就行。
那时候,每天都会借书过来,借了书还要赶紧看,把觉得重要的认真记下来。 我小时候,自学时每句话都会认真看。虽然有的时候知识错了,甚至会错很久,但是错了没关系,哪怕错十年也没关系。长大之后都会纠正。 除了图书馆,还有报纸上所有的画都剪下来,模模糊糊的也剪下来,在一个本子上贴好。
我自己看顾恺之的画论,看不懂也看。画法六论全是古文,那个时候还相信越古越好,没有标点符号我最开心——没有标点符号自己打标点,还打错。这样的话,有效训练了古文的能力。
了解顾恺之、萧云从,就对《九歌》等楚辞文化也感兴趣。开始是从文人画中了解楚辞和楚文化,后来是从博物馆去了解,去了解这些背景,很多的信息就会慢慢收集起来。 这些信息小时候根本不知道干嘛,长大了用它,发现都是完整的,都是自己做过的东西。 我还去美术馆看画。到初中我才第一次才看到原作,那时候有个明代绘画展来我们城市,沈周还不算是明代我喜欢的画家,但是绘画的每一笔仿佛活过来,飒飒有声,我能看见他,大厅里空无一人,我顶着玻璃,眼泪止不住,从展期开始到结束,我天天骑个自行车去,脑袋顶着玻璃窗一幅一幅看。
有一次看完出来,骑车撞倒一位姑娘,穿着超短裙,那个时候丝袜还是很摩登的,她爬起来跟我说,丝袜都摔破了!但我眼神是呆呆的,因为刚从博物馆出来,还没有从艺术的震惊当中被唤醒过来。 姑娘看我这个样子,只好说算了算了,就走掉了。
画画就是这样自学的,慢慢成长。
在课堂上画画数学6分,没考上美院 那个时候,我自己偷偷“画书”。 初中看武侠小说就画武侠小说,高中学鲁迅,就开始画《鲁迅选集》。 我现在有很好的表演天赋,源于那时候课堂上画画。通常是课堂刚开始的时候,我会非常认真地听老师讲20分钟,期间还会对老师点头,之后呢,就会低头专心画自己的画。 我发现假装专心上课时间越久,就可以专心画得越久。老师不会怀疑。 中考的时候,这个说来不好意思,我尝试考过艺术学校,专业分还是很高的。 我不会画考试要求的那种标准式样的素描和色彩,但是并不难,拿起笔来,看看前面哪个画得最好,依照那种考级的感觉画就可以了,很容易过。尤其到艺术设计这个环节,专业分是最高的。
可是,我数学6分,政治12分。 因为之前我在创作200多页的绘本集,创作也需要学习很多新东西,工作量很大,无法兼顾课业。
终归是要高考,之前怎么混都可以,但高考逃不掉。于是我想出版一本大型绘本,让大家知道我是一位作家,因为做作家不参加高考,以后还是可以创作。 1991-1992两年时间,我疯狂地画《鲁迅选集》,就是在鲁迅选集每本书里选两篇文章来创作,最终画完一本200页的书。我自己寄给杂志社、作家,完全给错人了,走错了道路。这本书根本出版不了。
所以,高中毕业我没有能当成作家,也没考上大学。
我得到了真正的自信 19岁开始去上班,进的一家台资的设计公司,老板是一个台湾人,里面全是大学美术老师、艺术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都比我大。
我因为没有学历,又只有19岁,最初他们并不想正式录用我,只想收我做临时工。 进公司后我真的算是画得最好的,所以很快被重用。
老板从驻香港的贸易公司过来,进到公司,他说只要一看到我,所有的疲劳都消失了,别人画画都是一副非常漫不经心的样子,只有我工作的时候,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一脸专注的样子。
这不是演戏,是我真的非常专注。
专注是我从小到大的一个能力。
我做设计师很快上手,归功于我小时候闲的。因为我是一直自学的,设计的时候不会遵循老师教的,而是自己去观察、去实际体验,就好像进到一片森林,看一下就知道。
公司的订单80%都在我这里。
这个能力,以前我并不知道自己具备。 我是在这家设计公司里真正得到自信。我也一直是因为艺术得到的自信。 我在比我大很多的同事里面当组长、设计部主管,大家都很信服我。一次,有一个近30岁的画家朋友来我宿舍,我和他聊天离开之后,有别的访客问那个画家:那个人是你舅舅? 所以,获得了自信之后,变化还是很明显的——我突然从一个20岁不到、没有一点自信的人,变得那么老成。 那一段时间,我没有对未来特别详细的规划。
(证明自己之后)我辞职去了深圳。
现在回想,深圳那几年也是我最好的时光。那个时候,香港回归,火热的赚钱生活开始了。那时候最大的梦想,是开一家公司,设计、外贸连起来。 可是有一天,半夜起来听到崔健的歌,“我想要回到老地方,我想要走在老路上”,一下子想起来以前的摇滚时光,忽然想要重新搞创作。 但不是直接回归绘画,这中间一年,我去做了作家。《百花文艺》杂志搞了一个新散文运动,我在这个杂志上发了两篇文章。后来,就开始做连载文章。
回到了老路上成为了专业画家 2001年,我和太太回到了嘉兴。没有收入来源,靠积蓄生活。这一年孩子出生,有了孩子,发现写作很难持续。写作是日夜不休、思路不断。可是有了孩子,有时睡觉不好,也常常看护小孩,所以开始改写诗歌和故事,并且重新开始画画。
因为又会写又会画,做绘本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第一本书是在上海出版的,给一本书做插画。很少有人画得像我那本书那么写实、生动,画一本书能够画得栩栩如生——虽然我没有学过素描。 书在当月就重印,出版社很好的朋友来找我,跟我说我是“一个很好卖的作者”,请保持这个风格。 我回答他说,请你回家吧。好卖、保持风格,都是我不需要的,我是本着创作、不重复自己来的,不是赚钱。 2002年我就到北京,想要创作不一样的东西。寻找什么是别人没有的,别人没见过的。这期间,我创作了一系列东西,包括“黑暗”系列,但是大概隔了五年,才得到出版的机会。
同时,我做书的同时,绘画也是不断的。一般上午写东西,下午画画,晚上做绘本,时间就是这么安排的。 这就是我成为“画家”的过程。
现在的职业乐趣是创作“勇气” 我小时候觉得自己一定要当画家,但后来,我其实并没有把心永远放在某一个地方,而是很多都会去学。 现在写作是我最大的乐趣。哪怕有时候大半夜、也不为赚钱、也没有人说需要,但还是会写,这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 人一定要有纯粹的、完全不顾其他的爱好,才能知道你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我一直不认为我一定是要搞画画或者写作,或者一定是武术,或者一定是其他。我觉得突破边界和开创东西,才是真正的乐趣所在,人要找人生的乐趣。
我以后所有的题材,都跟勇气有关系。
什么是最具勇气的?
勇气不是从画画到写作,或者本来写小东西,忽然写一个大东西,这都不算勇气。 勇气是有很多层次的。老师提出错误意见,你敢站起来说不;勇气是别人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样,你敢表达出来。所以,勇气是坚持自我特别重要的一个品质。 对我而言,勇气是做自己最不敢做的事情,挑战自我。 我以前的勇气,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勇气,非常任性和自我。这个符合我、适合我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我就去做,都是在我的安全区、舒适区做事情。 现在我的勇气,不是说一堵墙,我要穿过去的那种勇气。而是把以前的概念都扔掉重新建立,再扔掉再重新建立的勇气,这是另一种方式的勇气。
我后来学武术是歪打正着。我是入迷的人,练了就会入迷。
身体改造之后,思想也会转变。 身在画画行业久了之后,就有了社会责任感,就以为自己是一个儒家,学完武术之后我发现,其实我是一个墨家,同时爱好艺术和自由,也许算是个游侠。
原先我可能是艺术家里最个人主义的隐逸派,不问世事,但在我学习武术之后,仿佛在血液中长出一种新的东西,责任和道义。
我是四十岁之后接触武术的。学习武术之后,确实带给我勇气。
【学画画,学什么?】
画家可以被训练出来吗? 画画是可以训练的。
但成为画家,不一定能训练得出来。 艺术家,一定有另外的元素成就他。
在我看来,是追求精神的卓越和无穷决心,是对自身能挖掘的潜能有无穷的决心,对自身精神上能提升到什么程度,有一种强烈的渴求。
成就的环境和途径,主要有这样几个: 第一是培养自我。我们教小朋友写作和画画,给的是一种语言。而孩子需要从小自我启蒙,自己听、写、看,比别人更有自我,有自我才有决心。 第二是找到方法。绘画要有方法,这是一种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教我们不断前行。所以,我们一开始学的就是活的,用基本元素和架构,可以不断发现新东西,这是技法。它不是技巧,技巧是让我们固定下来。 第三是需要特殊的契机(挫折),让他成为独一无二的人。这个很难,因为很多人从来不放松,需要命运给一些重要的东西,这种重要的东西通常是挫折。 我们只能给孩子前两个东西,第三个东西给不了。挫折是成长最重要的财富,不是教得了的。 各种东西都可能带来挫折,这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挫折震撼到他,重新发现自己,他就会不断寻求。 第四就是对事情求真的态度。艺术家学习创作、艺术,太自我反而做不好。学艺术千万要记得最朴素的两个字,就是吃饭。 如果我只是关注自我的表达,早就饿死了,没有人会在意。你越专业才可能越强大,强大了才可能在里面更好地表达自我。 而且,做艺术,是做创造性的东西,必须要做得到位,比普通的“吃饭”要做得更好。
再多说几句 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有才华的人,不能算是天才。 如果天才在我那个年纪开窍,肯定超厉害的。那些天才身上真的有种子和基因。如果我和他们在一个课堂的话,他们肯定是第1名,我是第15名。 不过,我很专注、很努力,这样我也已经很幸福、开心。
我的成长中,思考力、天赋、基因,不是我的才华,我也没有那个自信。
在中国画中锻炼的专注力,心念的专注力,绝对是最有用的。当需要思考、放空的时候,精神、开放性,同时能抓住,这是练出来的。 现在专注写作、绘画,全都靠这个心念,这都是重要的学习,学习真的是看不见的。
我女儿从小也热爱画画,在女儿学画的最初好几年,都是不教任何绘画技巧的。
孩子一旦过早学习了技巧,就会错失了学习观察和体验的机会。他们在作画的时候,就不会真正用眼睛看,用心感受,而是会去想,我该用怎样的技巧画出怎样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