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情绪123

来自主题:情绪

文/【尼尔和我】


我们的Mind 主要是意识,习惯分辨好坏,就像一个警察时刻做判断——这样是好,还是坏?

我们Mind的这个特点也因此造出了很多问题。

对治的方法是 我们要从习惯性判断(judgement)的做法,重新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回到大脑做判断下面的【事实观察和描述】层面来,而且要尽量多角度且全面。

一个情绪产生通常要经历三个环节:【1现象、事情、事件】。【3情绪表现、行为】。中间还有一个环节【2看法、信念、期待】。

这个环节2特别重要,它是转化的关键。因为很多时候,是我们的认知塑造了我们的感受。比如电影《为奴12年》里的农场主觉得奴隶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工具,工具的最大价值就是好用,不应该有自己的意志和想法,要绝对服从自己,自己有权利随意处置,所以违背时随意打骂。但是那些认为黑人跟我们是一样的人,众生平等,万物一体的人,就绝对无法容忍这种一批人奴役另一批人的行为,每每心脏有爆裂感。

人们的感受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他们的认知决定的。

而且这个环节2还是有层次的。先是觉察到【自己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判断】,其次你要想到什么支持了我这样的看法/判断?通常这里隐藏着你的信念,或者期待。当事件违背你的信念,或不符合你的期待时,你的看法/判断立马就会召唤出情绪这条神龙呼啸而来。现在分析时我们是分解成了两步,但实际发生时它们几乎是同时显身的。

案例A
1小朋友接爷爷奶奶电话时速度很慢,没有立刻放下书本,过来接电话。
3我生气了。
2看法:我觉得他的怠慢是对爷爷奶奶不礼貌、不尊重。
信念:小孩要尊敬长辈。期待:孩子对爷爷奶奶热情点。——> 我是真的这么在意这一点吗?也不全是。我自己常年在外无法陪伴他们。希望小孩可以表现好一点,也弥补下爷爷奶奶的感情。

对小孩的表现 解析:很爱看那本丁丁历险记的书,他看书时确实对其它的都反应迟钝。他平时对爷爷奶奶的热情一般,我自己也一样,跟他们的交流沟通很少,经常没话说。

这样的事实观察和描述,是不是已经让情绪大大消解了?

看到更多事实More
你还会看到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你其实想弥补和陪伴父母。(于己)
小朋友很爱看书。自己对父母交流少,没话说。孩子也跟爷爷奶奶相处少,缺乏情感表达冲动。自己这次有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了。(于人)
多陪伴父母的心愿可以另外找途径来实现。(于事)


这样有步骤地自我反省,对成年人帮助很大。


但是有时候对小孩不管用,因为他们发起火来,已经在情绪中了,老天爷来了也不管了。那要怎么办?

如果不是像风暴一样被席卷的大情绪,那都还是可以对话的,可以通过对话进行引导,目标是让他们注意到那些导致情绪产生的认知盲点盲区。(更多的细节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例和情境。)

对那种已经被情绪风暴席卷的,而且很久不会平息的,甚至情绪来了还会带来很大破坏力的孩子,要怎么办呢?

市面上通常的观点和做法是让他先平静下来。因此还发明了骑车法,就是摆一个固定的自行车在教室里,生气时上去骑(踩轮子),直到平静下来。 这种做法对于普通的情绪管理,是可以的,这种方法的宗旨就是无论如何先冷静下来再说。

但是对于情绪方面遇到特别大障碍的孩子治疗时,是不能这样的。每次情绪风暴刮起来时都是很好的治疗的契机,绝对不能白晾着,让疗愈的机会白白溜走。

因为等他冷静下来,再给他说,你会发现多此一举,因为他们有的是认知有偏差,有的是自己也知道(概念上知道,因为肯定已经有老师有家长已经反复给他说过了)有问题,但就是控制不住。之前有孩子经常跟我说“可是我就是做不到!”'我知道,但是我做不到。" 所以冷静下来后再处理有点类似马后炮。

那要怎么做呢?

案例B:

在微信里访问本页
请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