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转念,找到正向资源

来自主题:情绪

文/张辉诚

我問張小嚕:「一個學生考試作弊,你看到他的正向資源是甚麼?」

我在演講時,總提到學思達課堂上會出現頻繁的師生對話,經常借用薩提爾描述內在心理狀態的冰山圖,說明「『觀點』如何牽動『感受』,並且只要『觀點』改變,『感受』也經常隨之變化」。

我最常舉的例子,老師上課時,如果看到有學生趴桌睡覺,經常瞬間就會湧起「負面感受」,這和老師自己內在既有的觀點有關,因為老師內在浮起先入為主的觀點與判斷,認為學生如何如何(如不認真、不尊重老師等等),但如果有機會探詢學生真實狀況,假設學生是因為身體不舒服(如感冒、經痛)而趴桌休息,老師的負面感受,通常會立即消失,轉而心疼和憐憫學生。──這就是,典型的『觀點』改變,『感受』亦隨之改變。
然而,「觀點」的形成,源自個人從小而來的各種家庭、社會、種族、文化所形塑而成,有些不斷強化,有些則不斷更迭,也些則不斷固著、不斷窄化。如果可以意識到,在窄化、固著的觀點當中,還有「轉化」的可能和機會,就有機會置入更多元、更豐富的觀點,──轉換觀點、轉換念頭、轉向「正向」,此一過程,就有機會產生「正向思維」、變成「成長型思惟」、找到「內在的資源」。
例如近年很受關注的「成長性思維」,其實本質就是「轉念」,轉出「正向思維」。
固定性思惟 & 成長性思惟
我數學不行 & 我要訓練我的數學
我不擅長這個 & 我正在提高這個、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這太難了 & 我需要花更多時間和力氣
我犯了一個錯 & 成功者都曾犯過錯並持續改進
已經很好了 &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願意繼續挑戰
我不可能像他那樣優秀 & 他有甚麼優點我可以學習,他是怎麼做到?我也願意試試
這樣不可能 & 一定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嘗試
又如薩提爾提到的四種不一致的應對姿態,其實有轉念的能力,改變既定觀點,同樣能看到正向的資源。
應對姿態 &
從他人角度來看應對姿態&
轉念看見正向資源
指責 &
脾氣差、愛批評、吹毛求疵、霸道…… &
有領導能力、有能量
討好&
依賴、乞憐、討好、過度和善…… &
體貼、友善、關懷人
超理智&
愛講大道理、愛理性分析、固執、權威、一絲不苟…… &
理智、知性、注重細節、知識豐富
打岔&
愛插嘴、愛轉移話題、不恰當言行、攪亂…… &
幽默、好玩、創造力
2020年學思達核心老師共識營,晚上有幾位老師在旅館大廳共備,林鉞老師為幾位學思達老師介紹一款南韓心理博士設計的桌遊,每一卡都有兩面,一面看到缺點,翻過來另一面,就是此一缺點的「正向觀點」。張小嚕也在現場,聽林鉞老師介紹玩法,聽得津津有味,回來就請我幫他也買一套。
我看了這款桌遊,覺得很棒,桌遊的目的就是試著改變固著的既定觀點,幫助人代入更豐富的正向觀點。於是,我以幾張卡片為基礎,融入「學生或孩子的行為」,以及充滿指責意謂的用語,做成下表,呈現三種觀點。
學生或孩子的行為&
觀點A& 觀點B& 觀點C(正向)
喜歡批評別人
嘴賤& 批判性強烈& 善於找到缺失
亂開別人玩笑
白目& 難以覺察別人感受& 不易受情感影響
一直玩手遊
沒救& 浪費生命& 執著於嗜好
只做好自己的事
自私& 優先考量自己利益& 工作有效率
不喜歡和人合作
孤僻& 缺乏團隊精神& 能夠獨立工作
不聽他人意見
耳殘& 剛愎自用& 有自信
動不動就生氣
低EQ& 難以控制情緒& 善於表達情感
待人冷漠
冷冰冰& 沒熱情& 理性行事
考試作弊
我逐一介紹並唸讀表格內的文字給張小嚕聽,最後有一格設計,都是空白,我問他:「對一個學生考試作弊的看法(觀點)是甚麼?」
張小嚕想都沒想:「不勞而獲。」
我問:「還有嗎」
「小聰明!」、「投機取巧!」
我又問:「一個學生考試作弊,你看到他的正向資源是甚麼?」
張小嚕想不出來,旁邊一起聽的表弟小饅頭興奮搶答:「很敢!」
張小嚕恍然大悟,接口說:「敢於冒險!」
我問:「還有嗎?」
張小嚕和小饅頭都答不出來,我試著引導他們:「作弊的人對分數很怎樣?」
張小嚕和小饅頭幾乎齊聲回答:「很在乎!」
我說:「對了,作弊的人是不是很在乎自己的表現!」
小饅頭說:「對啊,就像我,都想贏,輸了,我會哭哭!」
張小嚕接著:「對,像大雄就不在乎成績,所以他不會作弊。」
小饅頭反駁,說:「不對,大雄很在乎成績,所以每次考不好,他心情不好。」
張小嚕說:「對啦,大雄很在乎成績。」

最後,我跟張小嚕和小饅頭說,看到一個人的缺點很容易,但要從一個人的缺點,再去看到缺點之下的正面資源,卻是很困難,就像桌遊「Flip」的卡片一樣,一卡兩面,看到反面,要有足夠的意識、習慣和能力,才能像翻牌一樣,去發現另一面,還藏著正向的觀點和資源,這個過程非常困難,所以才需要經常去練習和覺察,練習「轉念」、覺察「正向思維」。

一旦擁有了這樣的習慣和能力(現在大家喜歡稱這個狀態叫做「素養」),將來自己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事情,就比較容易產生更豐富的觀點,找到正向資源。並且,「觀點」牽動著「感受」,而「正向資源」會誘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和行動力。



在微信里访问本页
请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