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man),意指那些博学多才之人,而达•芬奇堪称其中典范。
达•芬奇是演奏及制作里拉琴的高手、优秀的即兴诗人、演出庆典设计师、画家兼工程师、解剖学研究者、设计师,以及遗迹化石学的先驱……
在分工愈加专业细密的今天,这简直不可思议。
近现代的科技飞跃带来了知识几何级数的增长,也造就了学科间的专业壁垒,成为通才越发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令人遗憾的并不是我们无法成为“文艺复兴人”,而是很多人已逐渐对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一切失去了好奇。
我们无须再去了解汽车的机械构造,出故障时,打一个救援电话就够了;我们也不用好奇体内的生理机制,有问题可以去找医生;我们更无须为塑料降解操心,那是科学家的任务。
在把生活外包的同时,我们的好奇心也一并被打包带走了。
可是,专业划分乃人为界限,好奇心原本不分学科领域,观察一下三岁的孩子,你就会发现,他们每天数百次的发问囊括整个宇宙。人之初,性本好奇。
我们满足好奇心的方式已经从“去探索”逐渐演变为“被安排”、“被推送”。
每天我们用生活外包节省下来的时间消费海量信息,但是有多少人因此获得了满足求知欲的充实,而不是感到更加焦灼的空虚?
在一个【二手知识】随处可及的时代,或许我们应该向达•芬奇学习如何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获取一手经验,用你的双眼和双手去亲自发现,与拿着手机消费别人的成果不可能是同样的感受——省事从来都有代价。探索固然是为了答案,但乐趣却在于过程。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达•芬奇虽然中途放弃了很多作品,但从未轻易放手任何一个让他好奇的谜题。
达•芬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从来不问“这有没有用”,只是不停追问“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
在达•芬奇的眼中,连一堵染有污迹的墙也可以乐趣无穷,他说“你能在墙上的图案中发现各种风景,里面有形式各异的山峦、河流、岩石、树木、平原、宽阔的山谷和山丘,或者你还可以看到战争场面和战斗中的人物……”生命对每个人都很公平,无论是达•芬奇还是我们,终究都会两手空空地离开,其中的区别只是你曾否活得像个满怀好奇、满心欢喜的孩子。
世界对于达•芬奇这样的人来说是一座乐园,而他们的目标是尽兴而归。
文艺复兴一词的意大利语是Rinascimento,字面意思是“重生”。达•芬奇用无尽的好奇迎向每一天,于是每一天对他而言都新鲜如初,如果你正在抱怨日复一日的生活了无生趣,不如翻开这本书,跟随达•芬奇来一场属于你个人的文艺复兴,重生开始于再次睁开好奇双眼的那一刻。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从凡人到天才的创造力密码》的中文译者汪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