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这本书的图书馆:
最欣赏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的最主要的理论就是螺旋式的学习进程,老师在学习中结合学生的个体经验,架构恰当的学习进程和活动顺序,带领学生走向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自主学习,也就是说学习的根本是建构新的知识和理论用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学习不应该有尽头,且永远和生活在一起。他认为任何课程或者知识都是这一个核心的原则,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孩子可以独立的学习、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知识的架构、顺序、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我看很多实验中,一个良好的架构和老师的引导,基本都可以让孩子超前2-4岁去完成原本独立学习很难完成的挑战,更积极的走向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路上。比如Bruner的实验中,给8岁的孩子教二次函数,实验员都是教授级别,一对一的通过各种游戏和方法去引导孩子创建自己的理论架构。这倒是让我觉得好的教育真的是稀缺资源,无论哪个国家的基础教育都做不到可以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投入这么多社会资源。但是这些原则其实并不难,只要家长们愿意去学习这些原则,把引导的方式融入到家庭教育,其实省钱又省力。基础教育哪个国家都不见得多么的出众和理想,毕竟广度和深度本来就没办法平衡,完全两个目标。课程设计真的极有意思,是一门相当值得去钻研的领域。要像艺术家那样设计每一节课,每一个课程。
不过这些实验可不是要大家去拔苗助长,只是想验证架构和引导原则哪些可行和不可行的,所有验证下来特别不成功的实验也基本都是因为特别想检测孩子学会没有,而设立了很多脱离体验的测试,比如考试然后就导致部分孩子不要参与实验啦,实验失败。而通过观测法和体验式学习的评估机制,实验结果一般比较理想。因此评估体系也非常关键,我看这些教育家做个实验也是抠尽了脑门想招数,挺逗的,有时候架构的再好,遇到实验的孩子突然就不肯了,还得写篇报告阐述下,透露着严肃的幽默。所以教育理论自然必须精进,但是不代表一切,毕竟孩子们都习惯了不按理出牌,有时候妈妈的一个拥抱和理解,胜过一切理论的教导,人可爱的地方就是这些非理性的部分。
——自由戏剧创始人 蔡洁博士
希望发布您的读后感或评论?请先登录那熊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