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白雪飘飘的森林,讲述了衰老的狐狸死去的故事,但是,它依然有着足够的温度,可以让我们感到融融暖意。狐狸的朋友猫头鹰、松鼠、大熊讲述了善良的狐狸生前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他们的回忆赶走了心头的悲伤,甚至赶走了冬日的寒冷。在美好回忆的浇灌下,一棵狐狸树慢慢茁壮成长起来,继续庇护着森林里的朋友们。狐狸,在每个朋友的心头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是爱让记忆永存,是爱让生命不朽。
反观我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我们似乎只看到了结束和遗憾,却缺乏这种延续和感念的精神。离去固然遗憾,而留下的难道不是更多?因为珍惜而念念不忘,因为眷恋而让爱延续。这,或许才是我们成人应有的对待亲人离去的态度吧。假如我们也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思念,或许,我们的孩子就会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对于死亡的态度。我相信,对于孩子而言,态度比解释更重要,感念比悲伤更有价值。当你为孩子朗读这篇充满了爱的绘本,当孩子看着狐狸变成了一棵火红的树苗,树苗变成了一棵火红的大树,我想,你需要做的依然不是解释狐狸死了以后去了哪里,而是用温暖的语调读出那份爱——狐狸留给每个朋友的爱,朋友们对狐狸的爱。因为,是爱,让生命不朽。
有一天,一位四岁孩子的母亲问我:“我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我问她:“你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还没等回答,她就几乎泣不成声了。我才知道,她的母亲刚刚去世,自己还沉浸在悲痛中,年幼的孩子被她的悲伤包裹,于是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担忧,不停地问:“妈妈,你会死吗?我会死吗?人死了,去哪里了呢?”其实,四岁的儿童,对于死亡的好奇远远没有人们认为的那么强烈,他们对于“生命物”的概念才刚刚形成,对于死亡也很难有准确的理解。与其说他们希望理解什么是死亡,不如说他们希望确保自己不会被抛弃。对于他们而言,亲人的死亡就是远离,就是离开自己,至于他们去了哪里,天堂还是地狱,土里还是火里,他们很难搞得清楚。他们只想知道,自己最珍爱的妈妈、爸爸,会不会离开,自己是不是安全。而那些试图为孩子解释死亡的妈妈,并没有读懂孩子对安全的渴望。与其为孩子解释什么叫作死亡,不如先来梳理一下自己对于死亡的理解。还是那位妈妈,我问她:“你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她啜泣着说:“我想,就是因为我自己悲伤的不能自已,所以孩子才会感到焦虑吧?可是,我真的很悲伤,甚至自责,我简直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如同孩子一样,我们真正需要的,也许不是对于死亡的解释,而是对于死亡的态度。
——著名儿童阅读专家长孙莉莉倾情翻译并撰写导读
希望发布您的读后感或评论?请先登录那熊账号